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是2020年1月7日,星期二,农历腊月十三,滨州头条早间新闻播报,文明报记者熊记者发来报导,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访间良医——王岗龙的感人事迹*^_^*

坊间良医---王岗龙 他,没有健全的体魄,却具备着常人难以体会的坚强意志;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医,却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就诊;他,没有专家教授所具有的名气,却吸引了全省多家主流媒体竞相报道……,他就是家住兴平市西城街道办潘村、现年51岁的兴平市内伤难病研究所所长王岗龙。是什么,使一位默默无闻的乡野郎中,成为许多患者心中的名医;又是什么,让他一个乡下残障人士,成为诸多疑难病患者热捧的医者?生活遇挫 让他变的坚强人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起初,王岗龙也跟常人一样,但在两岁时,他因脊髓灰质炎流行,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虽然他的父母护爱,背着抱着痿软的儿子跑遍了省内各大医院求治,收效甚微,父爱是伟大的,不离弃不放弃,坚信总有一天他的儿子会站起来的,父亲为了他自学针灸,每天闲暇之余给他扎针、按摩,但最终还是留下遗憾,左肢四级残疾,直到6岁才会扶墙蹒跚学步。

不过,这病痛的折磨和煎熬的体会和感觉,也在他幼小的心灵萌发了学医救人的种子。中考时,虽然他文化课成绩优异,但终因肢体残疾,他的中考资格被剥夺。无奈之下,还是上了三个星期的高中。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兴平县卫校招收学生,于是他义无反顾的放弃学业选择了学医,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面对自己人生命运一次次的不公与捉弄,他变得无奈、孤独和寂寞!但母亲爱怜的泪水,父亲为给了他的康复呕心沥血 四处奔波,求医问药的那份理念和希望,不屈的坚守着,使他更加坚定了他要精学医术、治病救人的信心和决心。苦练医术,让他患者盈门俗话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1987年,卫校毕业的他被安排到兴平县的一个卫生院,但年仅20岁的他不甘寂寞更不愿安于平淡,决心走自己的路,用他自己的智慧,闯出一片彰显自我的广阔空间,天公做美!同年经咸阳地区统考,他取得《乡村医生西医资格证书》,决心创办光热诊所,意在发光于社会 献热予病家!那是起步很是艰难,没有场地没有诊室和桌凳,更没有资金支持,父亲看他如此执着,将家里仅有的380元积蓄全部拿出来给了他,成败仅此 随他去吧...,于是他四处联系沟通,花了半个月时间,整理出表哥门前仅有9平方面积的废弃用来磨草的土毡房,没有药厨和诊断桌,自己找来砖头和三合纸板,算是有了诊台和药厨,没有操作台,找来散了架的课桌,自己进行加固铺平台布算是有了。没有输液观察床,借来亲戚家的竹子床,说是观察床位也是他自己的值班休息床,有患者输液只能守着。他告诉笔者,七天七夜他真的熬过!药品及耗材的购进,资金的确是个难题,他一步一个脚印,采用滚雪球的方式,诊疗用药 用药购药。为了服务民众 方便患者,他除了采购药品或出诊,基本24小时坚守在茅草诊屋,他年少志高,牺牲一切休闲 娱乐 玩耍 看电视 读小说的时间,业诊之余便是看书学习,寒来暑往 风风雨雨 在艰难困苦他中奋斗着 守望着!

他对待患者热忱谦逊 收费低廉 诊断用药后患者很快康复,受到四邻八乡的相亲的欣赏和赞扬!在不断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发现西医的理论和治法有其长处,当然也有亟待完善和不足之处,要敬畏现代医学,但不可迷信!好多急 慢性疑难病症的发病机理好多还处在探索阶段,他在想能否从浩如烟海的祖国传统医学中去探索 去学习 不断的总结和升华,将会受用无穷。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偶然的机会,1989年他得到《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招生通知!(1983年国家为了弘扬传统医学,光明日报社根据“衡阳会议”精神,办一所纯中医力量的函授大学,即光明函大,号召全国500位名老中医师带徒培养中医接班人)他抓住着千载难逢的学习深造机会。

在报名时,负责招生的老师告诉他,这所学校教学重视古汉语基础 重视中医经典 重视实习 严格考试 宽进严出,毕业后,不能取得国家承认的学历,只能再通过自学考试取得学历。对此他诚恳的对老师说,只要能学到真本事,我相信能力比学历更重要。在此学习期间,面授与自学相结合,每周六 周日面授时他风雨无阻 拖着残肢 迈着蹒跚的步伐奔向光明中医函授大学九三学社陕西分校西安教学点认真听讲,别人外出闲逛和娱乐的时间他在学习《医学古汉语》,一大堆工具书,琢磨字形 语法 训诂 玩味音韵 修辞,别人睡懒觉 晨练的时候他在背诵《药性歌括》《汤头方剂》,并系统全面的读完《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匱要略》《温病条辩》中医经典四大支柱课程,理论与临床相结合,他将内 外 儿 妇老师面授的所学的病因 病机与临床的方证对应能够很快得到转化和吸收。他的求学精神和对中医的追求感动了西安九三学社的好多老师和同学,赢得王伯武 解良才 魏金安 卢玉宗 孙洽熙 姚树锦等带教老师的赞许和肯定, 经过五年的学习和深造,1993年取得《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毕业证书》并被评为“优秀学员”他不断努力,顽强拼搏,积极参加成人自学考试,但在只剩一门《西医生理学》没有考试的情况下,国家取消了这种成人自学学历考试,使得他多少有些伤感和失落。但他不气馁 不自卑更不放弃,也许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也许是天份和缘分的造化,他有幸得到恩师解良才老师的引荐,先后拜清代名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麻瑞亭 孙洽熙老师,太和医室传人姚树锦老师,中医眼科名医李霜诚老师,西安市三院主任医师刘光汉老师为师,颇受心传 受益良多,为他在内伤难治病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6年咸阳地区乡医统考,他又顺利取得《中医内科行医资格》,他一边治病医人,一边在实践中继续内伤难治病症的学习和研究,他深知,治病难,难在识病;识病难,难在审势。于是,他在实践中学习和钻研,又将钻研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得到了四方乡亲的崇高赞誉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迎来了时省社教工作组长的慕名前来调研,并且光热中西医门诊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待站,他义务成为解说员 宣传员!长期的摸索和积累,他也成为周围小有名气的大夫。他也于1996年被九三学社陕西传统名医学术研究会聘为理事。其总结10多年来的临床实践,撰写的《气化升降学说对内伤难病的临证思考》,在当年传统名医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优秀奖并在兴平市首届科技进步奖获鼓励奖。并先后发表了《导龙入海医难病》、《病疾辩归析》、《察舌知病析》等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其门诊由原来初创时的茅草屋发展到拥有建筑面积360余平方米,业务面积130余平方米的卫生室。研制出了“光热颈康”和 “除痛还春酒”、“文武定魂散”、“腰痛立愈眼药”方剂,先后治愈了四川、山西等省市的50多名经省市医院诊治无效的患者。 在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进行多次治疗的华县患者郭某 说:“以前,我们也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女儿被查出急性麻吧细胞增生性白血病,我不但花光了家里积蓄,就连乡亲们筹集的12万元也花完,可以说我们已经心灰意冷,甚至死的心都有了。报着不抱希望的希望,我们找到了王大夫。在他的耐心引导和细心治疗下,没有几天功夫,他就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当他把治疗情况拿到省医院时,该科主任十分惊讶,不但要了他的电话,还专门来诊所拜访。

奉献社会,让他名扬四方在平时的行医过程中,他对自己负责的卫生室立下这样几条规定:一是对残疾人,儿童只收医药成本费,二是对家庭困难孤寡老人分文不收、减半或免收一切费用,三是对临床诊治冷漠“三素一水”,以防药品耐受和毒负作用,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四是患者床位观察中及中医实用技术,分文不取;五是治病先治心,从病人进入自己的门诊部,就全方位先进行心理治疗、使病人心情舒畅,如遇知己。30年来,他接待的病人每天多达40余人,吸引了陕西、广东、上海等省市的患者前来就诊,仅其减免的费用数以万计,但他自己却生活简朴,粗茶淡饭。正是由于他高尚的医术 医德和爱心奉献,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关爱弱势群体,只要有爱心呼吁,他积极捐赠而且号召全家参与,先后在水滴筹 爱心筹 雨花斋等无所求 不记名默默的爱心行动,善不积不足以成名,付出与光辉同在。三十年来,他治愈的患者数以百万计,他个人也先后被评为“兴平市自强立志先进个人”、“民营科技明星企业家”、“兴平市十大优秀青年”“咸阳市最美家庭”“咸阳市星火带头人”等10多个光荣称号。他的研究所被兴平团市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陕西广播电台、咸阳电视台、《咸阳日报》、《健康导报》等9家主流新闻媒体先后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这一张三人合影照,中间这位93岁高龄老人系 清代名医黄元御第五代传人 麻瑞亭恩师,弟属第六代传人

最后小结*^_^*生活总不会亏待那些为了梦想而努力的人,坚持心中不变的那份执着,为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用尽一切办法去做好,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传递温暖与爱,不负今生活着的意义!!!祝大家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顺利前行!!!(北极星 诗茵若雨)
本期责任编辑 北极星 诗茵若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