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为什么解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时,总要去分辨父之道的“正确与否”呢?如此解经释典其实是横生枝节,而在释文中强行塞入“正确”一词则更有违夫子之原意。
原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中“父之道”干干净净的没有修饰语?夫子之意是说――父道不能遽改,父殁三年之内,改即不孝。这与父道的“正确与否”无涉!正确的自然无须改,错误的三年之内也改不得。
以现代的眼光看孔子,其观点难说正确。他说“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大概有犯包庇罪之嫌;他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歧视妇女,也与现代男女平等观念格格不入;他说“三年不改于父之道”,自然是不分是非曲直的“愚孝”。可我们能以现代的观点去要求古人吗?以现代思想强解孔子,把我们的理解强加给古人,没有必要,也不利于解经释典。
让我们看看把“父之道”强解为“父亲正确的方法或原则”的情况吧:
“三年之中,不要轻易改变父亲立身处世行之有效的方法,也可以说是做到孝了。”“如果三年之内不改变父亲留下的正确原则,就可以说他是孝子了。”
这样释义,就有了两条言下之意,难以讲通。
其一是“对于父亲错误的原则可以改”。父在世,看到父亲不对的地方要“几谏”,即委婉地劝止,“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殁后是不是就可以改父之道了呢?尚在服丧三年之期而忍心改变父道,或者父殁即改,岂是“孝”子所为?
其二是“三年内不改……正确原则,三年后就可以改”。改变正确的原则,向哪个方向改?改成错误的?这是“孝”子所为?既是正确原则,就无需改动,孔子所树的 “三年”这个界限有何意义?“三年后儿子可以把父亲正确的原则改成错误的”,这若是孔子的原意,那么,用现代的话说,他脑袋一定进水了。

之所以滋生出如此荒谬的含意,就是因为我们强行加入了“正确的”一词,曲解了孔子的原意。孝就是子承父志,即使父有错要改也须服丧三年之后。
虽然读经心得人人都谈得,然而要讲经解经,最好还是忠实而严谨。既不要拘泥字句而迷失,也不要以今释古,强求古人。孔子被尊为“圣人”,所言在当时是天经地义,却未必能有如此的前瞻性,以至于几千年后仍与时俱进,颠扑不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