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十》
红红火火办年“热"⑩
一一一乡音
“兜子火,吊罐肉,胜似神仙乐无忧"。这是作者写《年味》近日在乡下采访时,一位74岁的陈大爷亲切幽默的开头语。时值寒腊冷冬,老爷子坐在火炉旁,满脸的皱纹里堆出笑意,他从记事时起谈到现在,看上去,老人家记性挺好,说话很有条理又直爽。他指着火炉说,别看乡下这个小火炉,它是连心牵情的纽带。形容得多贴切啊,朴实中彰显着深深的浓情厚意。
火炉,是深山里的人们千百年来隆冬腊月取暖的标致性的产物,也是家人和亲戚朋友在过年时相聚最有温馨暖意之处。因而大多数农家在厨房侧边建有一个小房子,叫“火炉屋",配有桌椅茶具,看家的小狗还懒洋洋地爬在桌脚下,似乎在等待主人丢下的肉骨头。乡下人办年过年离不开火炉,因而早就有所准备。
人们在秋末,首要的是准备火炉的燃料,他们从山上砍树后,树兜子也挖些回来,总称叫“集年柴(财)"。大大小小的树兜子成为火炉的主顾,火势旺。火炉正上面还挂着一个圆形铁质吊罐,依托着上升的火苗,吊罐里便开始分别火炖起猪,牛,羊肉,或腊猪脚,排骨等等,八成熟时,有的还放些黄豆,干磨菇,干板粟等,家人回了,客人来了,便取下装进桌上的火锅里,满屋子飘散着诱人的香气。
罐,在乡下也有很长的历史。除了吊罐,还有体积小些的泥质经过烧制而成的小土罐(大别山区叫细砣罐),这些"罐"大都是货郎担挑到乡下串村吆喝,人们便随意买上一两个,没钱的人就用土鸡蛋换兑。土罐可放在火炉旁,也可送进土灶内一侧,炖出的肉可真香,过去,小孩没奶粉,就用这些小土罐煮粥加点微盐和肉油,成为那时孩子们的主食。
火炉,过去乡下人家大都有,现在深山大雪封山,依然还在再沿用。依托火炉清炖出的肉类不仅让人馋涎欲滴,而且利用火炉中的烫炭灰烤糍粑,烧红薯等等,你看那烤熟的糍粑,鼓鼓的,吃时拈些糖拌芝麻粉,尽享自然生态中天然之美。

乡下有句老话,叫“三十夜的火,正月半的灯"。不难看出,大年除夕夜,家家炉火旺,户户暖烘烘。人们"守岁"至凌晨。一家人围坐火炉旁,吃点心,剝瓜子,如今还看春晚,玩手机,谈笑风生,彰显着既朴实,自然,闲适,又喜气,吉祥,幸福的浓浓亲情。小字辈还从长辈手中接过压岁包,小小红包盛装着长辈们的希望与爱意,你看接过红包的孩子跳呀唱呀,一屋的温馨味。

通过"火炉"看到办年的流程,过年的幸福。在办年货中,乡下围绕豆类,也精制着不少佳肴花样,最典型的是豆芽,豆腐。而豆腐中又生成分门别类的佳品,如千张,炸豆果,豆腐乳,罐肠粑,豆腐块包肉馅,豆油等等,连豆渣通过发酵反映后,生成为叫“臭豆渣",用它煮辣腌菜,下饭佳品。千张,豆果下火锅,一壶老酒喝了还想喝。过年就是这样,吃得甜香,喝得心畅,玩得开心,圆聚幸福。
2020,1,5日采写。续④

作者简介:
乡音,湖北英山人。曾当兵6年,长期任办公室工作。喜爱读书,是一个用文字跳舞的爱好写作者。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瞭望》,《光明日报》以及《湖北日报》等全国和地方六十多家报刋电台刋发过诸多作品,並被《湖北日报》,《黄冈日报》授予过连续多年模范通讯员,其作品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