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前,我调到城市导报跑深度新闻特稿,著名诗人刘希涛早巳办好退休手续,在家创办上海诗人、上海诗书画月报,创办上海出海口文学社。刘希涛的知名度比在在职时更响了。他时常寄些自编书报给我阅读。6年前我和老记陈琼莲曾到他家拜访过刘希涛。去年11月他邀请我参加他的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群聊天。我见他在群里发了一篇散文,我决定做成公众号帖子。刘希涛其人其诗其事请看他的简介吧。
上海/袁德礼
一、老作家杜宣与涛声依旧
文/著名诗人刘希涛
“一支烟斗衔在口,满腹经纶谈笑间”。这是对著名剧作家、诗人杜宣的生动写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就读过他的作品,后又听说了有关他的故事……作家不只是一介书生,还有出人意料的特殊才能;不仅有一支如椽大笔去抒写生活,还常以别一种本领为革命事业作出特殊贡献。
杜宣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剧作家和诗人,还是位胆识过人的隐蔽战线上的传奇人物。

(1993年杜宣探访巴金文学泰斗。记者陈琼莲摄)
早在抗战烽火燃烧的年代,印缅美军司令史迪威将军,要在我国东南沿海选择合适的登陆点打击日军,杜宣临危受命,带领两名美军情报人员从昆明出发,穿过福建,冲破国民党部队的层层封锁,终于在浙西天目山找到了新四军部队……一路上,那种神出鬼没的穿插本领和急难中善于作出果断决策的过人智能,决非一名普通作家所能为。

(著名诗人刘希涛在作家记者书画名流新春联谊会上发表主旨演讲。诗人/夏正发摄)
至于1945年日寇投降,他坐着美军飞机飞赴香港、广州两地,参与接受日军投降事宜,成为中国作家中目击二战结束谈判全过程的唯一见证人的经历,非常奇特;而他早先在大后方多次躲过中统特务的秘捕,更是鲜为人知。

(刘希涛和公安诗人胡永明、李冠琛在一起。诗人/夏正发摄)
就是这样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隐蔽战线上的文人,“文革”期间,竟被张春桥之流无端地投入监狱……我读过他写的一篇散文“狱中生态”,记录了他所遭遇的缧絏之苦……文中,别开生面地写了三种小生物,如囚室高处的小窗口常有几只小鸟不时地啁啾,“通过这一角苍空,使我和外界联系起来,我可以看到监狱四堵墙外的一块自由天地了”。几只小鸟激活了他对自由的向往之心。

进入新时期,1914年出生于江西九江、1932年入党、翌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留学于日本东京大学的杜宣老,已是位耄耋之人,他依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文学活动,他是《文学报》的创始人之一。作为戏剧家,早期的《青春三部曲》和《上海战歌》以及国际题材的三部曲——《彼岸》、《欧洲纪事》、《世纪的悲剧》还有《关山万里》、《梦迢迢》等,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1997年香港回归时,已是84岁高龄的他,创作了大型史诗话剧《沧海还珠》作为庆贺,让广大观众,又一次感受他那激情喷涌的赤子情怀。
“半生踪迹浮沧海,一片愚诚唱赤旌”。堪称世纪老人的杜宣,还是位声名远播的书法家。
杜老是文人,写的是文人字。文人字不同于书家字,书家对点画有严格的要求与规矩,而文人是以他的理解处理点画的,具有文人特有的气质和气息。

(涛声依旧一贺敬之题写)
杜老和蔼亲切,平易近人。上世纪90年代,一次在文艺会堂开会,我正巧坐在他身边,便和他谈起字来。杜老对我说:“书要天天读,字要常常写”。他认为书法要达到很高的美学理想和体现出很深的文化修养不容易。‘突破’更不易,如同一个结茧的蚕壳,想要打破自己编织的壳是要有勇气的。杜老阅历丰富,是位胸襟开阔之人,我很喜欢他的字,便开口了。杜老随和通达,边点头边问,写什么呢?我说“涛声依旧”如何?他思索了一下,说,好,这四个字对你倒挺适合的。

(刘希涛和老记袁德礼、陈琼莲、项秉康、秦颂羔在一起。诗人/夏正发摄)
杜宣老的行草字字如珠玑,神韵相照,顾盼呼应,大小疏密,拙巧错落,墨色枯润相济,线条优美流动……那文人的笔情、才情和性情,尽在那潇洒流畅的线条之中。
我将“涛声依旧”装裱后,镶上镜框挂于陋室,顿觉满眼生辉,如见故人。如今,杜宣老虽已在2004年就离开了我们,可在他的书法条幅前,我一如仍与他在亲切交谈耳。

刘希涛简介:
刘希涛,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城市导报》社原编委、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诗歌组原组长。《上海诗人》创始人。现为《上海出海口文学社》社长、《上海诗书画》和《出海口文学》主编、杨浦文化名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14部,100多次获得省市级、国家级奖项。诗歌《关于爱情》获全国爱情诗大赛二等奖;歌词《康定老街》入选《中国当代歌词精选》并多次获奖。刘希涛传略已被分别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诗人大辞典》《中国音乐家大辞典》等100余种辞典中。

(叶子青与中国作协副主席叶辛在朵云书院旗舰店合影)
二、叶子青点评:
拜读刘老师的《爱抽烟斗的杜宣》一文,眼前顿觉一亮。文章开头写杜宣老在抗战时期从事隐蔽战线工作的经历,让读者在剧作家、诗人杜宣之外,看到了一位鲜为人知的党的地下工作者的形象。
而‘’文革‘’中杜宣老虽深陷囹圄,但对牢房窗外小鸟的描写,体现了他对自由的向往,更体现了他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文末,描写刘老师在文艺会堂与杜宣老相遇索字的细节,从书法中体现了杜宣老的文人情怀;以及刘老师睹字思人的深切怀念,都令人感怀。
通读全文,杜宣老的‘’立体形象‘’跃然纸上。
叶子青,上海市徐汇区湖南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自幼喜爱诗文,诗文作品散见《诗刊》《九头鸟》等文学刊物。至今有8部作品(均为与人合著)出版。为中国乡土诗人学会、上海诗词学会会员。
三、资深作家韓建勋点评:
一篇不到1500字的短文,竟然能把一位世纪老人的音容笑貌、性格特征、内心世界及一生剧作、诗歌、书法和投身革命的主要成就,刻画得如此淋漓尽致,如此丰满,实在是非大家之手所不能为之的。
刘老师的纪实作品巜爱抽烟斗的杜宣》,已拜读学习。谢谢老师!

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