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咬鸡叫“鬼”难心
作者:鹏 飞
在大西北黄土地上我的家乡,每个农户家庭都养鸡和狗。狗,是用来看家护院的;公鸡,是用来打鸣的、母鸡,是下蛋的。可是公鸡,在与世无争、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的心目中,具有“金鸡报晓三春晖”的神奇力量,也同时,告诉以农为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人们,天将要亮了,该起床了,开始了一天辛勤的劳作。另外,在地广人稀的农村,狗和公鸡,是镇宅的吉祥物,能看见阴间游荡的鬼魂,因此,便有寓意着“狗咬鸡叫鬼难心”的民谚;同时,也预示着:黑暗即将结束,黎明马上就会到来。
关于公鸡镇宅、“鸡叫狗咬鬼难心”,在大西北我的家乡还有一段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传说。相传说在很久以前,大西北我的家乡,是美丽、富饶的一片黄土地,上面被茂密的森林覆盖,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过着山高皇帝远,与世隔绝、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生活。
可是,这片宁静祥和的沃土,在清朝“同治回乱”、兵荒马乱的年代,却变成了鬼哭狼嚎的人间地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汉民和少数民族,在这次“同治回乱”的动荡年代,都被起义的回民统统毒杀!也有极少数少数民族和汉族,为了保全性命,在生命攸关的时刻,模仿起义回民的模样,戴着回族的白帽子,穿着回族的着装,才躲过一劫,就形成了现在当地人称呼的“老随教”,也有叫“河州人”的一个独立的民族体系。
可那些被起义回民毒杀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白骨累累,血流成河;他们的鬼魂,一旦进入晨昏、夜晚,鬼影飘摇,阴气最盛,鬼哭狼嚎,让活人毛骨悚然,在这次“同治回乱”的幸存者,度日如年!白天过着阳间生活;一旦进入晨昏、夜里,就进入了阴间鬼哭狼嚎的阴间地狱般的生活!
有一天,天堂的的神仙“日值功曹”和“救苦救难天尊”驾着五彩祥云,路过大西北这片黄土地,看到暴晒的白骨和血染红的黄土无人掩盖;还有一个个被无辜杀害的亡灵,到处游荡,拦路挡住他们的去路,哭泣叩拜,请超度亡灵......
“日值功曹”和“救苦救难天尊”,同情地流下了眼泪,顿生怜悯心。于是顺便抓起一把黄土,掩盖了这些暴晒在烈日下的白骨,就变成了今天连绵起伏的黄土大山,累累白骨,变成了山中的一块块石头;点草为金,让那些血染红的黄土上,长出了一种根系粗壮的植物,也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狼毒”,让春、夏、秋季都开一种粉红的花,叫“狼毒花”,当地人也叫“狗蹄花”!但“狼毒”,当地人都用于镇宅、镇邪之药物,有“兽精狼毒斩妖精”的说法;流下的眼泪, “日值功曹”和“救苦救难天尊”,流下的泪水,变成了山间一眼眼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常年流水汩汩,滋润这些“狼毒花”,让这些花儿开着更加灿烂!

为了让这些无辜被毒杀的亡灵,去归阴曹地府管束,每隔几十公里,大西北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的黄土大山上,相隔几百公里,一座座山上,便有了雄鸡的形状,因此,叫“鸡山”、“鸡儿嘴”!让镇压这些无辜被“同治回乱”年间杀害的亡灵。直至现在,有些黄土大山,都这么称呼。最典型的是会宁和定西交界的一个地方上,位于西巩镇的河畔,是312过道线必经之地,有一座山,就叫“鸡儿嘴”;渭源的大安乡和定西东岳乡交界的地带,有一座山,叫“鸡山”。
传说过去,每天凌晨,这些山顶上,都会出现一只金色的雄鸡,都给方圆几百里的人,啼晨报晓。金鸡一啼,对面山岩里就敲敲打打,发出一片锣鼓齐鸣的响声,山下周围的村庄都能听见。只要雄鸡一啼鸣,这些鬼魂亡灵,必须去阴曹地府,再不来扰乱人间!
因为这些山顶的金鸡,完成自己的使命后,经常会飞到菜园里啄食青菜。有一天,河畔村的一个浇菜的孟氏泼妇,头发长、见识短,看到金鸡在菜园里啄菜,便破口大骂,并且边骂边用尿杓指金鸡,谁知她用尿杓一指,这些山上的金鸡,就全部失灵了!从此以后,再也听不到每座山上的金鸡啼鸣,和对面山岩的锣鼓声了,无辜被“同治回乱”毒杀的亡魂,有开始扰乱人间......
为了让这些无辜被毒杀的亡灵,归阴曹地府束管,还人间这一方净土。黄土地上以农为本的人们,就仿效金鸡,便家家户户都开始养几只大公鸡,用来打鸣;养一只狗,用来看家护院。说来也奇怪,自从每家每户养了雄鸡和狗之后,只要夜间几声狗叫声和凌晨雄鸡一扇开双翅膀、一啼鸣,各种鬼魂亡灵,便不见了踪影!便有了“狗咬鸡叫鬼难心”的民谚。

至今,大西北黄土地上我的家乡,以农为本,憨厚老实、心地善良的父老乡亲,为了让死去的亡灵,顺利一路西行,好多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死后,都要捏死一只鸡,让引路归西,一般男人死后,捏一只公鸡;女人死后,捏一只母鸡;叫“引路鸡”。
可大西北我家小山村,在我有记忆里开始,不论是村里死了何人,都从来没有捏死一只“引路鸡”这一风俗习惯。因为心地善良、憨厚朴实的父老乡亲,他们以农为本,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与世无争,急于解决眼前的全家人的温饱问题,母鸡下蛋,变卖成钱,用来购买油、盐、酱、醋钱;公鸡用来打鸣,清晨叫醒人们早早起,下地干活。在加上从来不杀生,因此,就少了这一人死后捏死一只活生生的鸡,来给亡魂来“引路”的习惯,为了安慰活人的心里,让得到平衡和死人安慰,一般用面、做一个鸡的模样,来代替“引路鸡”!
也许,在古代计时器尚未发明,早晨的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的开始,它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也是公共生活的时钟。
可是在今天的“和谐盛世”,我的西北的家乡,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有衣穿,户户有房住,丰衣足食的好日里,在时代日新月异的变迁中,会打鸣的闹钟,早已代替了早晨,啼鸣公鸡;每日晨起的一碗“荷包蛋”是每户农家人的家常便饭。靠母鸡下蛋卖钱,换取柴、米、油、盐、酱、醋钱的日子,早已不见了踪影,他们把办养鸡场、奔小康的日子,正“与时俱进”,已经书写在蓝天、白云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