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之秋,身体有了恙
文/张振之
(一)
他胸口又疼了。三天前的晚上疼了一回,没太在意,疼着疼着慢慢就睡着了。第二天上班,一忙就没去医院检查。但他还是把铺地板砖剩下的一袋沙子搬到了地下室,再回到电梯里,胸口疼得更厉害了。他深吸一支烟后感到浑身无力,便蹲了下来。电梯到了,他勉强回到房子里,坐在椅子上,再也不想动了。年迈的母亲从这屋走到那屋,从那屋走到这屋,催他给妻子打电话。他也想打电话,但是没有力气打。母亲催得急了,他才勉强打了电话。妻子赶来了,要带他去医院。医院很近,也就几百米远。但他不想动,也不想说话,妻子立即拨打120。车很快来了,急救人员麻利地给他做了心电图,说是心肌梗塞。给他嘴里含了速效救心丸和一些药片,下电梯,躺推床,抬上救护车,到了急诊室挂上点滴。医生把妻子叫到急诊室外。问道:“姊妹几个?叫帮忙的吧!急性心梗,这种病说没了就没了。你们抢救的还算及时,病发两小时后就错过了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他在急诊室内听得清清楚楚。他的妻子也不了解这种病,听完医生的话就慌忙给他哥打电话。 每一次阵痛,心电图都随着剧烈地变化。哥哥姐姐和他们的家人很快都来了,还有正在照顾岳母住院的妻妹。溶栓效果还不错,他的胸口不再疼痛。为安全起见,医生建议患者去市里进一步治疗。 到了市医院,他被直接推进了手术室,几个医生早已准备好了。现在医院都开辟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的绿色通道,手续暂缓,可以直接检查、手术。接诊的医生一眼就认出了他。半个月前,他岳父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时,这位医生是主治大夫,现在又成了他的主治大夫。妻子交费回来,他已检查完毕,出了手术室。一般情况下,血管堵塞超过80%就必需做支架手术,而他是75%。医生说观察几天后,如果血管狭窄,超过80%还得做支架。 重症监护室外,哪儿都是陪护的人。地上躺的、站的,椅子上坐的、躺的,像难民营。他被推进的重症监护室是一个可容纳20来个重症病号的无菌室。病人家属只能在室外等候,每天只能在下午某个时间段探视病人。一个病人只许让一个家属进去探望,并在15分钟后离开。重症室里,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自知余生时日已到,拼命地喊叫着要回家,要见大儿二儿三儿小儿,大孙二孙三孙小孙。主治医生给上级打电话,层层申报后才允许两个人进去探视。当然,老太太的儿子们都想让她继续治疗。见了大儿子、二儿子后不久,老太太就永远地走了。 医院本来有专门的家属陪护室,里面有电视和按摩椅,但很少人去那儿清静。家人得了病,眼巴巴地守在重症监护室门口,心里都是忐忑不安的。站在重症监护室门口,家属有时候不免相互倾诉一下。王女士很着急也很不满,埋怨道:“我那口子是第二次得心梗了,第一次是45岁,服了两年药,医生叮嘱不让做剧烈运动,他就是不听,又去打球,总觉得自己没事了,这不又犯了。”李女士很担心也很无奈,自从爱人进了重症室,一直没合眼。她回想道:“十点多了,本来想洗了睡,他说背疼,贴了膏药,但我们心里总感觉不踏实,考虑家离医院也不远,就去医院看看。走了一段路才坐上出租车,到了医院,做了心电图,得知是心梗。他说自己走过去,医生不让走,我们把他推进了手术室。检查完很快实施了手术,之后他就住进了重症监护室。”说着,她的眼里泪光闪闪。接下来的几天,整个人憔悴了许多。是啊,整夜整夜地守着,没人替换她。偶尔,她唯一的女儿带着小孩来陪她一阵子。由于当初他们反对女儿的婚姻,女婿也不曾露个面。 
赵老太是位年轻的奶奶,她老伴也得了心梗。自从老头子晚上进了重症监护室,她和两个儿子都坐在门口,整夜没合过眼一直守到早上。儿子给她买了早饭,她也吃不下,眼里含着泪水。儿子们着急地打电话到处愁钱,不时地埋怨:“要不是老二,我爸咋会得这病!”原来,老二做生意赔了很多钱,欠债跑了,失联了。妻子和他离了婚,两个年幼的孩子只有落在爷爷奶奶家。老两口除了照顾孙子、孙女外,还打点儿工补贴家用,替儿子还债。前一段时间老头子胸口疼,得知是心梗,可他没去医院治疗,而是在家里熬中药治疗。中药药效慢,远远赶不上血栓堵的速度,那晚他喝过药后就倒地了。儿子们将他送到县医院,县医院治疗个把钟头,又让他们转到市医院。在重症监护室,每天一万块钱的治疗费用,让他们一家整天愁眉不展。老头子原先一直都在参保“农村合作医疗”,今年,为了省下200多块钱,没有参保,所以一分钱都报销不了,这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提到老二的孩子,弟兄们埋怨道:“都是负担”。旁人也劝赵老太,“你现在连自己都顾不了,给孩子她妈带吧。”赵老太含着泪说;“孙子都不跟她妈走”。重症室门开了,赵老太的大儿子走了出来,说:“咱爸几天都不说一句话,只是摆手,那意思是,回家该安排啥了、安排啥了吧?”赵老太听了更是满眼泪水..... 一周后,他从重症室转到了普通病房,医生说:“你的疗效还不错,血管没再赌,像你这样的病人十有九个都不用做支架,那一个做的往往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再观察几天做个造影,没事就可以出院了。”他和妻子听了,感到真是天大的安慰。女儿马上就要高考了,他还想去庙里许个愿呢!爸爸好长时间不在家,女儿也曾怀疑过,妻子谎称:“你爸出差了,你姥姥转市医院了。”过了三天,他做造影检查,结果是血管狭窄85%至90%,还得做支架。妻子问医生:“怎么越治越厉害了?”医生说:“原先是一堆血栓堵着,看不清,溶栓后就像水落石出那样,现在看清了狭窄度。”妻子瞬间泪奔,这意味着他要服一辈子的药了。手术是个微创手术,从进去检查到做完手术出来也就半个小时。再住几天,说不定就错过了女儿的高考。女儿不知情,打电话埋怨:“我好几个姨呢!都是你在那儿,她们咋不照顾我姥姥?” 术后,他感觉舒服了许多,但是第二天又感觉不适,便问医生:“支架是不是被血液冲跑了?”医生笑着说:“怎么会呢!如果打仗,你就是个逃兵。”他看医生是个毕业不几年的大学生,就反驳道:“你才是个逃兵呢!”术后第四天,他要求出院,医生同意并给他办了出院手续。回到家,他暗自开车去了文昌庙——许愿。送考——做饭——接考。最后一门结束了,他没有去接女儿。女儿考完试,一个人在学校楼上楼下搬东西,好久才回到家。女儿对妈妈说的话一直有些疑惑,妻子最终告诉了她一切,女儿的眼泪瞬间逆流成河......
本版责任编辑:吴北平
作者简介:
张振之,网名香路幽远,中学高级教师,县作家协会理事,太一文学院签约作家。喜欢闲时涂鸦,八小时以内,学儒家,脚踏实地,孜孜矻矻;八小时以外,学道家,仰望星空,滋养心灵。作品散见于报刊、杂志、微信平台。现为《当代先锋文学》签约作家。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总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著名策划家)
顾 问:
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
荒村(大平原诗刊、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
晓渡(安徽诗歌主编)
马俊华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散文主编:吴北平
散文编辑:郭凤祥
现代诗歌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诗歌编辑:刘昌斌
古诗词主编:黄青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