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上蟠龙塬
●文/ 郑光前
二O一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我有幸参加了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组织的"冬之魅”扶贫帮困蟠龙塬釆风活动,故地重游颇有一番感受。蟠龙塬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我十年前曾在这里呆过两年时间;陌生是十年后我才重上蟠龙塬。虽然说蟠龙塬离市区不远,就在市北坡上面的大塬。我这个地道的宝鸡人因住在渭河南岸,每天出门就就能看得见塬边。十年以前从来都没有上去过。脑海里对蟠龙塬的印象也只是听别人口里形容的:
“蟠龙塬象一条船,四面八方水围全;塬大村多土地平,干旱缺水不缺风。”

2009年,我受聘到蟠龙新区的一所民办学院,负责办公室工作,才有机会第一次和蟠龙塬真正有了亲密接触。十年前蟠龙新区还是开发建设初期,新区是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宝鸡城市区域发展“南移、东扩、北上”的战略规划实施的重要部分,是金台区重点开发建设的经济园区。我工作这所学院是进驻新区第一家单位,地址编号为蟠龙新区1号。
头次上塬时,在火車站乘学院专车,途经金陵桥,十八孔桥后沿东面盘山公路上到塬西端的蟠龙山村,再进入县功到千河的一条县际公路东行十余公里才到了学院。周围全是大片大片的庄稼地和大大小小的村庄农舍,只有学院几栋大楼孤零零屹立在蟠龙新区核心地域,在四周望不到头的大塬上和星罗棋布村庄中,很是耀眼,多少有那么点现代化气息。新区全是农村,那时还没有别的髙楼大厦,没有象样商店、饭店,没有休闲娛乐场所,买点生活日用品要去较远的蟠龙镇、贾村镇街道上或要下塬进市区,上下塬没有公交车,交通很是不便。村民去市里打工或购物,基本是“摩托长龙”往返其间。

在学院两年中,我和几位同事,利用双休日、闲暇之余,基本走遍了磻龙塬、贾村塬,对整个大塬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我们曾向东走,闲游到东塬边,俯瞰塬下千河镇,欣赏千河两岸风光,远眺对面凤翔塬;曾闲庭信步转到塬西尽头,看塬下金陵河川,远看对岸的陵塬;走到蟠龙山南崖边,下面是渭河两岸的宝鸡闹市区,居髙临下现代都市尽收眼底,高楼矗立,车水马龙,几座渭河大桥接连南北;宝鸡市主城区一目了然;还向北走过贾村塬,直到北山脚下的桥镇;也曾慕名寻觅蟠龙塬上久负盛名的大韩村的大涝池旧址,听过大涝池的传说故事很多,不过我们看到时,只是一个很小干枯无水的土坑而已。经过和几位老年人交流,了解到塬上不少名村、名人、民风民俗,自然、人文景观和学到不少乡土知识、地理知识,很有收获。
在学院师生合一的食堂就餐,饭菜一般,时间一长就想换换口味解解馋,附近没有象样的饭馆,我便偷偷用了自已管车的权力,叫司机开上小车到蟠龙镇、贾村镇街道饭馆,蟠龙山农家乐去以饱口福,几次还下塬到市区“人民街”市场去吃特色美食。那年夏天,火辣辣的毒太阳把没有遮挡的大塬烤得象蒸笼一般,从早到晚人都是大汗淋漓,不缺风的塬上也没了风,酷暑难耐。

记得有一天吃过晚饭,我们几个熟悉的同事又凑到了一起,想找个地方乘凉谝闲传,我们在校园转了一圈,还是没找到一处理想的地方,一位同事忽然突发异想,提议骑摩托车到塬下面兜兜风,几个人齐声呼应。一行六人便骑车出了校门,沿一条大土路向南行,一会儿就到了行政中心北塬边,大台阶上面的大豁口(那时还没修大台阶),沿盘山大路,七转八拐下到行政中心。此时已是华灯初上,喧嚣的市区仍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几个人漫步在行政中心广场,那里灯火辉煌,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流光溢彩,夜景特别的美,乘凉的人也很多,跳广场舞的、唱歌的、打拳的、下棋的很是热闹。我们很悠闲的也漫无目的闲游,欣赏两行金光灿灿的华表柱,又观赏雕塑墙,一边看一边扯闲话,直到广场上的人群渐渐散去,半夜风吹凉爽,才意犹未尽的骑车原路返校。
在蟠龙新区的民办学院工作两年,是很有收获的两年,因为这是一所专修学院,承担着中专、大专的学历教育和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任务,学生来自西北几个省、区。两年中也让我得到学习和提高,这里是我人生之中曾经的一段过往,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地方,在这片热土上曾留有我的足跡,有我的付出,有曾经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学生,有我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谊,让我对蟠龙塬这片神奇地方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两年后,因妻子有病我辞职了。离别蟠龙塬已有十个年头,时间如白驹过隙,十年转瞬即逝。几次梦里登上蟠龙塬,梦里和蟠龙塬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多次想再上塬看看,但始终末能实现这一愿望,心里难免总有遗憾。
那天协会组织我们前往蟠龙塬进行釆风活动,我想:绝不能错过这个大好的机会,便积极报名参加了。12月14日清早,我乘坐文友私家车一同前往蟠龙塬,我们是从公园路出发,经滨河大道、高新大道、过磻龙大桥,从行政中心北面,沿宽阔的盘山公路上塬。塬边是蟠龙公园,车从宏伟雄壮的公园大牌楼前驰过。文友司机因没上过塬,说道路一点都不熟,我便凭着一点印象主动当起向导。

车在宽阔、笔直、平坦的大道上前行,很快驰入繁华街道,但在纵横交错的大道上拐了几个弯,我也竟然懵了圈而辨不清方向了。便让文友把车停靠在路边,下去看看。其他几位文友也都下车站在人行道上观望,我极力搜寻着脑海中那十年前的定势原貌,然而眼前高楼林立,街道宽阔、整洁,商场店铺彼彼皆是,住宅区群连成一片,街道两边的景观绿化带,人行道上的树木,在寒冬季节仍是郁郁葱葱,充满生机。一点儿都寻觅不到十年前的影子。眼前的情景让我瞠目结舌,难以相信,那一刻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竟然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但我依然极力去寻找我工作过的学院,环顾四周大半响,才发现学院大门就在我身后,昔日养眼气魄的教学大楼被两边髙楼包裹在其中,显得平常一般,难怪我费神寻找好大会儿。那时我才得以确定方向,沿面前面那街道直往西行,尽头自然会到蟠龙山村。
小车急驰西行,看不到庄稼地,整个是一个闹市区,急驰十余公里到达西端尽头蟠龙山村。在村头下了车,进村路两边是大片麦田,闻到熟悉的乡村泥土味道,犹如回到家乡。蟠龙山还是那个蟠龙山,地形地势还是原来本色,人称龙头的蟠龙山,今非昔比已旧貌换新颜,小楼房错落有序,村容村貌干净卫生,道路宽畅,文化墙、道旁绿化、折射出浓厚的文化氛围,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优美田园风光。

到了目的地,第一站,我们在蟠龙山村举行了座谈会,聆听了镇、村领导的镇村情况介绍,并举行了扶贫帮困“送温暖”捐赠仪式,在村干部带领参观了历史名人党崇雅(党阁老)故居遗址、新建的村史馆、党崇雅纪念馆、古城墙遗址、有经验,生意红火的农家乐小院,村容村貌。
一上午在蟠龙山村的采风活动丰富多釆,紧张有序。下午参观了新区管委会,(十年前新区管委在市里)新区发展日新月异,前景广阔,一座现代化新城镇呈现在蟠龙塬上,是宝鸡又一处集工、农,商贸,田园风光旅游、养生休闲、市区扩展空间、宜居为一体的新靓点和经济增长点。接着驱车前往金台区蟠龙镇的几个村参观“西府农耕展览馆”目睹收藏实物种类齐全的各种传统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品,参观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大棚蔬菜、冬季大棚实验成功栽殖的越南水果火龙果、果实殷实,让人惊讶!还游览了几处因地势、因典故而修建的田园风光特色的景点。一位村干部对我们说:“社会制度这么优越,政策这么好,在农村广阔天地,照样可以勤劳致富、科学致富、智慧致富,何愁日子过不好。”朴实的寥寥数语,折射出当代农民的思想境界和致富信心。
釆风活动最后一站,是在贾村镇杜家凹村参观百岁老干部,原中央组织部秘书长兼干部局长,被评为全国100名改革开放杰出人物,正部级干部何载先生(原名容恭)纪念馆。杜家凹村是何载先生的出生地和幼少时期成长的地方,何载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过很大贡献,人在北京,心系家乡,为家乡捐资建校,深受家乡人尊重和敬佩。
虽然釆风活动只选了几个点,但有看头、有品头、有感受、有收获、处处有故事,事事受教育,具有农村的典型代表性。釆风活动结束时,我站在蟠龙塬上,有些感动,更为激动,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不由感叹:神奇的蟠龙塬,人杰地灵、物华天宝、藏龙卧虎、人才辈出;蟠龙新区、耀眼新星、蟠龙腾飞,前程似锦。瞬间又有一个心愿,等到明年春暖花开时,再来蟠龙塬故地重游,赏油菜花海,品尝美味小吃,欣赏田园美景,再目睹蟠龙新区的新容新貌新发展。
作者简介:

郑光前,网名冰冻0点,宝鸡市渭滨区人,退休教师。陕西省教育学会会员,陕西省于佑任书法协会会员,宝鸡市教育学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会员,金台区作协会员,《作家地带》签约作家。文学作品多篇发表在国家、省、市级报刊及公众号平台并多次获奖。

(宝鸡散文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