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二月,也就是传统民间俗称的“腊月”。那么,农历十二月为何又叫“腊月”呢?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悉和熟知的当属“腊月”。农历十二月——腊月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腊”与“猎”通假,“猎祭”亦为“腊祭”。相传早自周代我国一些地方便有在这个月举行“岁终之祭”,亦称“腊”。腊祭的对象,则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汉代前,腊祭的具体日期并不固定。汉代后,才明确了从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此风俗起源于周或秦汉时期。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民俗专家介绍,“腊八”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称为“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幼学故事琼林》卷一 岁时篇
秦人岁终祭神曰腊,故至今以十二月为腊。始皇当年御讳曰政,故至今读正月为征。
古时秦国人在年末时,以狩猎的兽类祭祀先祖称为腊,所以至今把农历每年最后一个月成为猎月。秦始皇当年的名字是政(秦始皇名叫赢政),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所以至今把正月的正读为征。
《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独断》:“腊者,岁终大祭。”《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相传早在周代时,不论官宦之家还是平民百姓家,年底都要举行一次“岁终之祭”,规模之盛大隆重为一年中之最,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作“腊”。
《礼记》
《礼记·月令》:“孟冬之月,门闾腊先祖五祀。”腊祭的对象,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五位家神指的是门、户、天窗、灶、行(门内土地)。虔诚奉上各式祭品,答谢祖宗与家神的保佑恩赐,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合家康宁。
关于腊祭即腊日节的时间,自周代以来历朝都在十二月固定不变。至于在十二月份的哪一天,秦以前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汉以后,历朝各个皇帝依据五行相生理论,有的定在腊月的某个辰日,有的定在戌日,不尽相同。
南北朝时梁的开国之君梁武帝,把腊日节定在十二月初八,这与他的笃信佛教有关,因为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诚心合二为一同时祭祖祭神祭佛。
据汉代学者应劭的《风俗通·礼典》记载:“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隋书·礼仪表》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开皇四年十一月诏曰:古称腊者,接也,取新故交替之意。”是说腊包含有新旧更替、辞旧迎新的意思。一年将过,在这新故交接的岁末之际,向祖先家神贡献祭品,报告一年人寿年丰,天上人间分享丰收的喜悦。
腊祭传统
自周代以来,岁末的腊祭世代相沿,直至当代。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及以此为蓝本改编的戏曲影视中,鲁四老爷家每在年底都要祝福,这祝福实际上就是腊祭,祭祀祖先诸神,供物丰盛,场面隆重,气氛肃穆,祈祷虔诚,名副其实“一年之大祭”。
腊月熏腊肉
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的原因
《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传统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只是趣味罢了。
腊月是一年之岁尾,正值寒冬。民谚云:正是言之其冷。这时冬季田事告竣,故有“冬闲”之说。农事上是“闲”了,但人们生活的节律并未因此而放慢,人们怀着愉悦而急切的心情加快了向春节迈进的步伐。春节,是中国人传统的三大节中最为隆重的一节;而腊月,正是迎接春节的前奏曲,在这个前奏曲里有着丰富的内容。首先从喝腊八粥开始,然后人们要扫房、请香、祭灶、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到除夕夜。广义地说过年,应该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甚至可以说从喝腊八粥就开始了,一直要过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算结束。而过去一些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至二月二“龙抬头”那天过年才算结束,从古典名著《红楼梦》中就可看到。

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极富有魅力的。为了过好年,中国人要拿出近一个月的时间做诸多准备。人们要忙着对保佑、赐福于他们的神祇、祖先有个交待;要对一年的往来账目有个结算;要对亲戚、邻友、同僚给以节日的慰问,以使今后能更好地相处。这一个月的准备时间通常都在腊月。
腊月习俗
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把农历元旦称作春节是辛亥革命以后的事。明朝时,农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京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
北京的数代都城,统治者又是不同的民族,因而过起年来,无论是形成内容还是风俗习惯,都比别的地方丰富得多,年关的时间也较长。一般说,进入腊月到了“腊八”就算进年关了。
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京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街上的行人脚步似乎也加快了。
腊月市
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如核桃、枣、柿饼、栗子、乾菱角米等等,还有各色野味,大佛花等。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窗户眼、天地百分等等。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草炒豆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二十五日以后,卖芝麻橘、松柏枝等物,为除夕之夜做准备,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
腊月间进宫的鲜花是在暖房里培养出来的,也叫“薰花”,明代以牡丹为主,清代时又用金、铜等作为陪衬,红黄相间,更为艳丽。后来,不仅作为贡品,官宦之家亦互相馈赠。
隆冬腊月花农甚为辛苦,需昼夜不停地摊火,保持温气,培养诸花,据说此法始于汉代。后来除花之外,又增加了青韭、蒜黄、冬葱等鲜嫩蔬菜。可笑的是起初皇宫内不许用这类鲜菜进贡,更不许用来供佛,说这些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
窖冰
腊八那天,京城各河开始打冰,内城御河所起之冰贮藏在“内窑”。太液池所起之冰,贮存在“雪池冰窖”。各护城河之冰,都在就近河边土窑存放。待夏季出售。
晚清时打冰已不限于腊八,一般冬至“三九”期间即可。据记载,打冰之俗起于周代。“周成王命凌人(打冰人)斩冰”,纳于凌阴(冰窖)。可见此俗历史悠久。上世纪五十年代,什刹海边上依然能见到打冰的。打得整整齐齐的大冰块,从岸边坡路上拉走装车,送往冰窖。
腊八儿,明代时,于“腊八”之前数日,就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早晨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等煮粥,叫“腊八粥”。粥熟后,供在先祖面前及门窗、圆树、井灶之上,然后全家皆食和馈送亲友。有地位的人家,熬粥用米是皇宫内赏赐的,因而这天也叫“王侯腊”。到清朝又有所发展,还要用百果雕刻出人物等等,以显其巧。到了晚清,更是花样繁多,除了熬粥更加精致以外,还用染了色的桃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白糖和红糖、葡萄干等把粥的外观恣意点缀,使其更加华丽。但是不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等,说是用了以后会伤口味。初七夜开始制作,天亮时粥就熟了,供先祖馈友不得过午。
后来的雍和宫熬粥很出名,因为它是用一个能容纳数石米罕见的大锅熬粥,并且皇室还特派大臣前往监制。
传统民间互送腊八粥的同时,还送“激白菜”。这是刚入冬时腌制的。
各家于这天腌制“腊八蒜”,剥蒜浸入醋中,到年三十吃饺子时食用,醋香蒜碧,别具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