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教导寄苍生
—— 刘玉堂先生在莱芜三味书屋
王同瑛

2019年5月29日早8.05分,收到张期鹏老师转来的齐鲁晚报网发出的,具有当代”赵树理”之称的山东籍著名作家刘玉堂先生去世的消息,一时间悲痛不已,不敢相信是真的,给张老师回复”惊闻噩耗,在润禾讲堂讲故事谈文学仿佛就在昨天”。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18年4月29日,应莱芜老乡著名文化学者张期鹏老师引荐,原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籍作家刘玉堂先生亲临莱芜三味书屋,与读者共同畅聊阅读的乐趣与写作中的美好,为莱芜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
利用五一假期,4.29号大约9.40张期鹏老师与刘玉堂先生从济南赶到三味书屋,第一眼看到刘先生,感觉他与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有些神似,又与给我卖书的下线客户有点一样,似曾相识,毫不拘束,顿时觉得亲切起来,赶忙把刘先生请到vip室,喝茶稍作休息。因为离讲座还有一点时间,张期鹏老师建议让我带领刘玉堂先生看看书店,我边走边给先生介绍莱芜三味书屋店名来历:一是源于鲁迅先生的的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二是老子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给了我们启示,希望书屋的生意长长久久,财源不断。先生带着浓厚的沂蒙音,对我说:“我去过许多地方的书店,我喜欢接地气的书店,读者愿意进门的书店。一个人无论是穷困潦倒蓬头垢面,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只要能拿起书来读,就会变得高贵起来。你干的这个事,现在由于网络的冲击,挣不了多少钱,但是也要坚守,为很多的没钱买书的孩子提供便利,功在千秋啊!”我听了刘先生的话,眼睛湿润,多年来的书店情怀,总算有人能够理解。
由于时间关系,10时许讲座开始,能坐40人的润禾讲堂,水泄不通,有从北京慕名而来的读友,也有从济南,新泰,泰安等地赶来的文学爱好者,时任莱芜文化局的苏文局长,区作协刘恒杰主席,花园学校的毕淑娟校长,市史志办尹祚鹏老师,青石关小学张宗发老师,口镇成教办魏佑湖老师等文化名人都亲临现场,先是张期鹏老师对刘玉堂先生做了介绍,而后刘玉堂先生开始谈写作,他说:写作说出来简单,做起来麻烦。一是写什么?怎么写?写老百姓自己的生活,写接地气的生活。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故事。很多人问我年龄大了还在写,靠的是什么?体验生活,记录生活,积累故事,积累经验,积累的过程,已经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现在天天读书,天天思考,天天写作,灵感是长期的积累,偶然的迸发, 现在的家长急于想把孩子培养成小作家,往往会适得其反。多读书多阅读,写起文章来就会水到渠成。我始终坚信一句话:从小到老永远在干一件事,聪明人干十件事,不如一个傻瓜干一件事,最终聪明人干不过一个傻瓜……现在有许多影视作品用穿越和想象代替,创作需要合理构思,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1968年当兵时,非常想家,想家不是想某个人,是想家乡,每天晚上想一个人,然后记录下来,今天想张三明天想李四,然后把他们的差异记录下来。积累生活要积累人物,你看鲁迅笔下最鲜明的就是润土,祥林嫂,孔乙己。乡土文化的建设,永远不要妄自菲薄。

刘玉堂先生操着他浓厚的乡音,用质朴的语言,讲了有1个多小时的时间,在座的文学爱好者,站起来提问交流,现场互动气氛活跃,讲座结束后,读者纷纷与先生合影留念,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亲近感十足,没有任何架子,仿佛就是邻家大叔。我让先生给三味书屋写点寄语,他认真的在留言簿上写下了“三味书屋永远的书屋”这九个大字。而后又挥毫泼墨为三味书屋写下了“书中自有清风意,室内尽飘翰墨香”的墨宝。
离开三味书屋时,刘玉堂先生再次嘱咐说“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你现在做的是行善积德的好事,开书店让人买书读书,都是让人学好进步,我愿意看到更多的人走进书店,阅读改变命运,知识丰盈人生。”先生的话,应犹在耳,没想到2019年5月29日,在家中无疾而终,去世的当天还捐了书。
刘玉堂先生在自己文集的序中,引用了美国作家考门夫人的一句话“人们以为上帝最好的礼物一定放在柜子最上边格子里,人们越是抬起头,踮起脚尖,就越能得到最好的礼物。其实上帝最好的礼物放在最下边格子里,人们越是蹲下,越是用谦卑的心情,就越能得到上帝最好的礼物”。著名军旅作家李心田的诗“土生土长土心肠,专为农人争短长。堂前虽无金玉马,书中常有人脊梁。”是对刘玉堂先生的最好评价。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一辈子用真情写沂蒙山,沂蒙水,沂蒙人,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
刘玉堂先生已逝,音容笑貌今犹在,谆谆教导寄苍生。今日之三味书屋如你所愿:好学少年读者如云,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读书之风盛行,一派积极向上的景象。而我也将不负先生的嘱托,继续用书店点亮爱书人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