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人生尚有来路;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好好珍惜和父母的这份情缘吧。如果父母健在,我们就是幸福的,起码我们还是有父母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我们还有唯一不需要回报的那份爱。
我的母亲今年80岁,父亲88岁.他们一生含辛茹苦生养了七个孩子,两个儿子已经远在天国了。辛勤一生,劳苦了一辈子的父母,为了我们兄弟姐们的成长操碎了心。特别是母亲,更是操劳,她为了我们姊妹付出的更多一些.长期的劳累使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花白头发,佝偻的身躯,慢性病致使母亲走路步履蹒跚.但她每天总是忙前忙后,不知疲倦的操劳着.
如今,母亲眼睛也花了,仍然坚持给儿子、孙子们纳鞋垫。她说:“我能干的事情,就想办法干一些,给孩子们,我只能做这些事情了。”
我每次回家,母亲都早早地做好饭,站在门口张望着、等候着。就母亲说,我们回她就开心。我尽自己的所能,一有时间就回家看望父母,给他们买菜、买肉、买药、买好吃的,带去精神上的安慰。
可令母亲心伤的是,孩子再多,懂得孝敬的不多。母亲说了,她没有过多的想法,只希望孩子们能常回家看看,回不来打个电话也行。可是,仅有的这点愿望都难以实现,这令母亲大失所望。
而我,每次过节,要都想办法回家一趟,和父母团聚。做好吃的饭菜,一家人聚在一起,开开心心,幸福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每个周末,我一有时间就回去和父母团聚,没时间就打电话给母亲说说话。母亲已经习惯了我的这种做法。如果,哪周我没回家,母亲就会打来电话问我情况。
如今,弟弟给母亲教会了微信视频,母亲一有空就发来视频,和我说话。
人老了,惧怕孤独,没人陪伴总是感到恐慌。就如弟弟出门干活,母亲老放心不下,为弟弟担心,睡觉也睡不踏实。有一次,弟弟回家取衣服。母亲听说弟弟早上六点多走,她四点就起来给弟弟做饭。饭做好了,就等啊等的。天是那么冷,她依然静候在厨房,也不肯上炕暖和一下。一直等到弟弟起床,吃过饭,她才放心了。母亲就一直这样,为孩子们操劳。我们上学那会也是这样,起早贪黑的,就母亲说:“人有几个孩子,就有几个心,给每个孩子都要操心啊”!
侄子在西安上大学,平时也忙,不大喜欢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一着急,就狠劲拨打侄子的电话。母亲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知道孙子近期情况好不好,了解一下情况她就放心了。孩子们不理解母亲的心思,觉得打电话没啥事情。其实不然,母亲就想听一听孩子们的心声。
父亲和母亲,过了大半辈子,总是说不到一块,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爱好。
母亲喜欢看新闻。每天早上一觉醒来,就打开电视收看新闻节目。对于中央领导的名字,记得比我都多。国家近期发生的大事,她一概都知。一天除了做两顿饭,要么纳鞋垫,要么看新闻,晚上还坚持看《百家碎戏》和《秦之声》。闲暇时分,就喜欢给孩子们拨打电话。甘肃外甥、外甥女、侄女,舅舅和她的儿女们,一聊起来,母亲就乐不可支,感到很充实。
父亲是个老军人,他喜欢听收音机。每天醒来,就打开收音机,听新闻报道,专家讲座,保健常识等。
父亲起床后,就去村子上买包子、油条、豆浆的摊点吃早餐。自己吃了,顺便回家给母亲也带上早点。
两餐后的大多数时间,父亲都去村上人多的地方玩花花牌。就他说,输赢不计,就图个开心。
父亲不在家时,母亲一个人孤零零的宅在家。母亲就做活,看电视打发时间。偶尔给孩子们打电话,说说心里话。
父母在一起的时候,说话老有分歧,说着说着就吵吵,吵后就不欢而散。
每次回家,我就听到父母不同的意见,我给他们做好仲裁,他们又重归于好。
我规劝父母和睦相处,家和万事兴,父母都说好。
父母老了,我们做儿女的尽其所能,给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他们洗洗衣服,洗洗头,洗洗脚,修剪指甲。每次,我做这些事情,父母都很开心。
父亲想去延安,我利用暑假时间,和老公、女儿一起带父亲去黄陵,延安参观,实现了父亲的愿望。父亲逢人就夸我们,我心里甜甜的感觉。
小时候,父母陪我们长大。他们搀扶我们学会走路,一口一口喂养我们长大。如今父母老了,我们就要像对小孩子一样有耐心,有爱心的去关照他们。每次回家,我给父母做好吃的饭菜,洗洗衣服,常常听到邻居们啧啧的赞叹声。
有父母在,家永远都是我们温馨的港湾。回家,永远都是游子们最大的期盼。我们不管年龄大小,在父母的眼里,永远都是孩子。父母千叮咛万嘱咐,时刻关心着我们,哪里还有比这更幸福的呢?
从我们记事起,我们每个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妈,我回来了。”小时候放学回家,进门的第一句话是它;长大后,下班回家第一句话也是它;出差回来进门的第一句话仍是它,远在他乡的游子归来见面的第一句话还是它。“一句我回来了”,承载着在外拼搏的艰辛,也承载着回家的那份喜悦、温馨和踏实。
父母在,我们身后的依靠在。父母永远是属于我们的港湾,那里是我们的源,那里是我们的根!
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成了亲戚,串亲戚和回家的感觉怎么能一样呢?
我们做子女的,都应该善待我们的父母,帮他们多做点事,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天。切莫等到子欲孝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因为,只有父母在,我们才有家,我们才是有家的孩子!

作者简介: 郝玉静,教师,自幼酷爱文学,工作二十多年来,坚持写日记、生活随想,把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编写了《我的平凡世界》《我的教师之路》《曾经走过的日子》《花絮》《生活拾零》《阿娇的烦恼》,其中《我的师范生活》一文收录在《一代中师生》一书,2008年被中国教育学会新课堂组聘为研究员,《诗颂新中国70华诞》大型诗词评选活动中《祖国啊我的祖国》荣获金奖,自己被授予“新时代爱国诗人”荣誉称号,在网刊、杂志、报刊发表论文,文章近百篇。我坚信,我人生的路有多长,我的笔耕就有多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