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泔河崖畔上的兰花花》
文/江湖浪子
(一)苦难岁月
岁月静好,蒹葭苍苍。
泔河,蜿蜒东去,夹岸的土岩,嶙峋嵯峨,像裸露的胁骨,写满着黄土地的刚毅与深厚。
在泔河北岸,有一个叫胡罗村的古老村庄,1915年秋天,罗培兰就出生在这个村庄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
从小,罗培兰因为家里穷,加之弟妹又多,她们兄妹就像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长出的苦菜花,艰难的成长着。
民国十八年,陕西遭遇前所未有的饥荒,罗培兰一家也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劫难。母亲在饥荒中死去;父亲临死前想喝一碗米汤,但没等到出去讨饭的家人回来就咽了气。家里人含着悲痛,用炕上唯一的一张破席卷着掩埋了他。
父亲生前为了一家人的生存,曾向地主家借下高利贷,所以刚刚葬埋了父亲,地主就赶来催租要债,可家里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实在拿不出东西,地主就将罗培兰和妹妹拉去抵债,而弟弟为了活命,被迫逃到外边去流浪、要饭。
来到地主家里,妹妹因为年纪小,每天替地主家放牛、放羊。罗培兰则像牛马一样干着繁重的农活,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时不时还要受到地主的毒打……也许,正是这种苦难的岁月煎熬,磨砺出了罗培兰坚强的性格。
后来,邻村有一个叫周嫂的地下党员,看到罗培兰在地主家里受尽欺辱,同时也看到这孩子身上透着一种倔强和坚韧不屈的性情,就经常偷偷地接近罗培兰,给她讲一些革命道理,讲陕北红军闹革命的事情。
罗培兰听了周嫂的话,惊奇地瞪大了眼睛,她做梦都不会想到天底下还有那样好的世界,没有欺压,人人都有自由……所以,周嫂的话让她对陕北那块神奇的土地充满了憧憬和深深地向往。
终于,在一个风黑月高的夜晚,罗培兰在周嫂的帮助下,她从地主家里偷偷地逃了出来……
(二)战地黄花
逃出虎口的罗培兰,几经周折,历尽艰辛万苦来到了陕北。
天,是那么明朗;水,是那么清澈;人,是那么亲切!
站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罗培兰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亲情与温暖!她那张被愁苦困扰的脸上终于舒展开了像山丹丹一样灿烂的笑容。
这个一直在苦水里泡大的女娃娃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刘志丹当时领导的红军队伍。
1933年秋天,年仅十八岁的罗培兰参加了红二十六军解放甘肃合水县城的战斗。在战斗中,她英勇无畏,冒死在前沿阵地抢救伤员,赢得了大家对她的器重和赏识。
1934年春,她被党组织分配到甘肃省华池县的陕甘革命根据地中心南梁地区任鄜县妇女委员会主任,并且是在陕甘边区委员会习仲勋主席直接领导下和刘志丹的婆姨同桂荣一起开展工作。
罗培兰在南梁开展工作时,工作条件和环境非常艰苦。由于敌强我弱,又加之刘志丹经常率领红二十六军在照金、陕北、南梁一带作战,南梁根据地只有习仲勋主席和十来个同志坚守在这里工作。
在严酷的工作环境下,罗培兰一面练习骑马、打枪,一方面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因为她是穷苦农民出身,朴实憨厚,诚恳待人,又熟悉当地语言,所以,她经常和老乡们在田间地头一起耕种,又深入到农户家中,与婆姨们一起纺线织布。她用浅显的本地话,把革命道理像拉家常一样讲给婆姨和老人、孩子听,迅速有效地开展了妇女及儿童工作。
在她的宣传鼓动下,当地老人、妇女和儿童把收集情报、抓敌特、做衣被、鞋袜、筹粮筹款等支前工作搞得轰轰烈烈。一时之间,南梁革命根据地的老百姓都传开了:南梁政府出了一个会骑马、会打枪,既泼辣又能干的女红军!
有一次,罗培兰奉命执行任务时,突然发现有两三个穿着敌人军装的人,远远地骑着马向南梁根据地而来。罗培兰不禁心里一紧,她心想,大白天山上的消息树没倒,放哨的哨兵也没有报警,怎么让敌人摸到根据地这边来了。于是,她边跑边喊,并一只手摸到腰间的枪套上,准备拔出手枪应敌。这时候对方也发现了她,就一面加快马紧跑一面脱下军帽高声喊道:“小姨子!别开枪!是我呀!”
等到了跟前,罗培兰才发现原来是刘志丹回来了,她这才长出了一口气。
刘志丹竖起大拇指笑着说:“呵呵,小姨子(因罗培兰平时与同桂荣亲如姐妹,所以刘志丹一直这样称呼罗培兰),行啊!你的革命警惕性可真高啊!”
罗培兰不好意思地笑了。
她像深秋季节里,山岗上那一朵黄色的野菊花,茁壮地成长着……
(三)喜结良缘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
五谷里(那个)田苗子,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
这是罗培兰最喜欢哼唱的一首陕北民歌。
转眼之间,罗培兰迎来了她二十岁生日。但艰苦的革命岁月却来不及让她沉浸在青春的梦想里,就迎来了她革命生涯的又一次考验。
1935年,受王明左倾主义路线的影响,严酷的斗争开始了。当时红二十六军营级以上干部全部被扣押,罗培兰所在的南梁政府的所有干部,也面临着被抓的危险。当时,接到命令的习仲勋不顾个人安危找到罗培兰对她说:“培兰同志,现在情况危急,革命形式严峻,考虑到你还比较年轻,他们也不认识你,你赶紧收拾一下快跑吧!我们要保存革命实力!你去找地方游击队,想办法躲过这场劫难!”
就在罗培兰准备离开时,习仲勋又叮咛罗培兰说:“记住,一定要找到自己的队伍,可不敢跑到敌人那边去!要相信党,坚定自己的信念!”
“放心吧,习主席!”罗培兰一脸坚毅地对习仲勋说。
之后,罗培兰凭借自己的机智和勇敢很快找到基层游击队,和他们一起并肩作战。
1935年的十一月,江西瑞金的朱开铨长征到达陕北出任中共陕甘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直罗镇战役打响后,朱开铨负责支前工作,罗培兰也就在这个时候认识了他。战斗很残酷,朱开铨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这次战役结束后,朱开铨就累病了。陕甘省委考虑到朱开铨长征时脚腿受伤,现在病情又重,就委派罗培兰去照顾、护理朱开铨同志生活。
并且临行前,习仲勋找到罗培兰谈了一次话。
“听说你认识朱开铨?”
“报告习主席!我们认识,就是这次打直罗镇战役前我们认识的。”
习仲勋语重心长地对罗培兰说:“朱开铨同志是中央红军,长征时吃了很多苦,你要好好照顾他!”
罗培兰笑着说:“好,我保证完成任务!”
习仲勋听到这句话,就开玩笑:“哟嗬——是不是有什么情况啊!”
一句话问得罗培兰脸红到了耳根,她羞怯地低着头跑开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罗培兰悉心照顾朱开铨的饮食生活,两颗年轻的心也彼此碰撞出了爱情的火花。大家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这时,习仲勋又找来罗培兰谈话,他故意板着脸说。
“你这个小丫头!上次和你谈话就觉得你和朱开铨有情况!你知道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
罗培兰吓坏了,她红着脸低着头一直不敢做声。
看到这样子,习仲勋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接着说:“好了好了!我是和你开玩笑。”
看到罗培兰不紧张了,他继续说:“朱开铨同志能在工作上信任和使用我们南梁的一些老干部,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坚持原则,为人正派,也值得信赖和托付的人!我祝贺你们能够相爱,但你们如果同意结婚,就得向省委汇报。”
听了习仲勋的话,罗培兰很高兴,也很认真地点了点头。
之后,时任陕甘省省委书记的李富春、省政府主席马锡武很快做出批复,同意了他们的婚事。
1936年五月,时任陕甘省苏维埃政府内务部民政科科长的罗培兰与朱开铨这对革命伉俪终于喜结良缘走到了一起。同年九月,罗培兰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四)南征北战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转眼之间,罗培兰婚后坚持陕甘宁边区政府、陇东专署工作已经整整十个年头了。
1947年,胡宗南举兵进攻延安。
有一次,罗培兰同志刚刚执行完任务,她骑马回来的路上,突然遭遇马鸿逵的骑兵旅。
她本来想借周围的地形和树木藏起来,但很快,敌人就发现了她,并且一边追一边叫嚣着喊道:“抓住她!她是个女的!一定要抓活的!”
罗培兰看到情况危急,她拉紧马缰绳,策身上马,一面快马加鞭,一面举起手枪向马匪开枪还击。
后面的敌人追得更紧了,子弹贴着罗培兰的头皮飞过,眼看着敌人马上就追上来了……
危急关头,边区政府接应她的同志闻讯赶到了,冲了上去,打退了敌人的追兵。
回来以后,领导见到她说:“那么多敌人追你,你都不怕!你真勇敢!不过,以后不能一个人外出工作了,这太危险了!”
罗培兰坚定地说:“为了完成任务,我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危险!”
大家听了,都竖起大拇指夸赞她是一位了不起的女英雄。
战争年代,罗培兰遭遇这样的危险可以说不胜枚举,但她一次也没有畏惧过。
这之后不久,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罗培兰和时任陕甘宁边区巡视团主任的丈夫朱开铨带领全家,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撤离延安。他们渡过黄河前往山西临县三交镇中共中央组织部报到,后来参加中央土改训练班。
1948年四月罗培兰和丈夫一起迁往河北平山县小米峪村,这里距党中央当时所在地西柏坡只有几华里的路程,他们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到1949年五月南下,回到了江西。
1949年五月到1952年,回到江西的罗培兰任江西宁都专署人事科、民政科科长,主要从事这一带的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因为她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工作能力,所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仅加强了当地军政、军民团结,也促进了新建立的人民政权的巩固,推动了当地经济建设的发展,为新中国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1953年,罗培兰在江西民政厅工作时因一次意外性事故负伤,不得不去南昌市修养,但在修养期间她仍然还在坚持工作。这也许是她的性格吧,任何时候都不愿放弃工作。
她真的很像一棵生长在泔河崖畔上的兰花花,再艰苦的环境,她都能迎风傲霜,绽放出自己别样的姿态!
(五)鞠躬尽瘁
1971年十一月,罗培兰退休。
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和丈夫朱开铨像我党的许多革命同志和干部一样,遭受到沉重的打击和迫害。罗培兰夫妇也一样,遭遇了隔离、审查、批斗等非人待遇,但无论斗争多残酷,罗培兰始终坚持革命的信心不动摇,并且一直与“四人帮”推行的极左路线进行着坚决的斗争。罗培兰也时刻告诫子女要立场坚定,相信党,忠于党和人民。
1981年,罗培兰正式办理离职修养。离休以后,罗培兰仍然时刻关心党和国家大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她坚决地拥护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以及重大决策。
1995年,罗培兰在她逝世前的一个月,还特别要求乘车参观南昌市的城市建设。在车上,她默默地审视着这座城市里的一草一木,一街一景。当她看到江西的经济文化建设取得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时,脸上由衷地露出了笑容……
1995年12月,罗培兰走完了她最后的人生历程。
赣江呜咽,泔河流泪,陕甘人民痛失这位曾经为了革命,为了争取自由和谋求解放而无私奉献的英雄儿女!
2013年春天,原陕西省人大副主任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在追忆罗培兰的时候,亲笔题写:“红二十六军优秀妇女干部罗培兰”。寥寥几笔,不仅是对红二十六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史的追忆,更是对罗培兰一生光辉历史的肯定!
岁月悠悠,蒹葭苍苍,日夜流淌的泔河水啊,一路向东挽唱!挽唱兰花花,挽唱生命的赞歌!
(此篇刊发《西北大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