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八千岁
母性的光辉照亮了世界,使万物生生不息。母性的光芒最能撼动人的灵魂 ,人世间的善良与博爱无不因为潜意识中的母性而滋生。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
深山里的猎人在获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感恩上天的厚生之德。他们不仅仅是好猎手还是优秀的兽医,对那些为邻为友的动物们始终怀有一颗炽热的医者之心。他们深知天道悠悠周而复始,掠夺性狩猎无异于断绝自己的生路,所以猎人们世代传承并恪守着一条铁律--不得猎杀孕兽与幼兽。
母性的光辉如同日月,母性行为是世间最原始最质朴的大爱。母性伟大而无私,即使是动物其母性的光芒一样让人崇敬!
一 、泥鳅
相传有一位老人世代以捕捉泥鳅为生,日子虽然不算宽裕却也衣食无忧。老人临终前把儿子叫到床边,传授他捉泥鳅的心诀,然后再三告诫儿子三条铁律:第一,惊蛰到春分期间是泥鳅交配与产卵期,不可下地捉泥鳅;第二,捉泥鳅只能为生不可富贵,不然会遭到天谴:第三,初一、十五必须斋戒,以求来生不要轮回为畜生。
可这儿子好高骛远,本来衣食无忧却又想高官厚禄。于是把父亲临终前的教诲丢到爪哇国里,只要他所到之处泥鳅便断子绝孙。而他家里却是夜夜笙歌日日酒肉,好一派官宦人家的气派。
为了表现自己的伎俩,儿子用玻璃打造出十口水缸,一字儿摆放在院中,为的是表演“九龙戏水”。那泥鳅在他念叨中口尾相连,一层层一串串地在水缸中翻滚,犹如九龙戏水。景况无不让人称奇,也屡试不爽。
一日,达官莅临,高朋满座。人们对他的“九龙戏水”期待已久,更是不甚好奇。于是他身穿华服,口中念念有词,却不见“九龙戏水”的奇观,十几口水缸里数以万记的泥鳅一条条密密麻麻的紧贴在玻璃壁上一动不动。突然,天上乌云涌动艳阳顿逝,地下飞沙走石阴风四起。天示警戒本当豁然警醒,可是他依然无动于衷逆天而行。只见他一边走近水缸一边念动咒语,捋起袖口便双手伸入水缸。瞬间,他“哇”地一声口吐黑血,倒毙在地,一条条腰圆大肚的母泥鳅密密麻麻死死地咬在他的手上、脸面上、衣服上。
人们奔走相告,“人作孽,天发怒,泥鳅也会咬死人”。
乐极生悲,物极必反。这道理人人都懂,却不能时时身体力行,难怪天怨神怒。即将产卵的母泥鳅一旦母性被激发了出来,同样能感天动地。她们为了同类不遭灭绝,也会同心向死,也会血腥!
万物都拥有其基本的生存权,这种权力必须得到尊重与必要的呵护。是的,权力是相对的制约与维系平衡的法器,任何嗜血的权力最终都是悲惨的结局。就像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一样,过度的开发与掠夺已经付出了沉重而沉痛的代价,再平衡的过程何等残酷而漫长啊。人们为了修复环境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却是路漫漫兮而修远!
二、母鸡
春寒料峭,春雨如丝,虽然不是春光明媚却也春意盎然。庭前小溪旁的一株大柳树,犹如老妇人满头华发似的枯枝经过一夜春雨的滋润,枝条上便爬满了汩汩的嫩黄色的蕾,似乎这一夜之间千树万树换了新颜。春天就是这么神奇,虽然初春的寒气逼人,但身体里会生发出腾腾的热情。沐浴在春雨中,额头是冰凉的,脸却是滚烫的,手心里会渗出微微的汗珠。
就是这么个季节,也是这棵柳树下面,一只芦花大母鸡张开它湿湿的翼膀,拢着护着那群黄脚黄啄的鸡雏。母鸡轻轻地“咯咯、咯”的叫唤,悦耳又温存。这是鸡妈妈“回来归去”的召唤,还是襁褓中鸡雏的催眠曲。我被这优美的声音勾引了,陶醉了,情不自禁地趋向它。我依立在芦花大母鸡的身边,那把乳黄色的小雨伞遮着我也遮着它们。母鸡的翼膀下时而有些躁动,不时地传出鸡雏“叽呀、叽呀”的鸣叫声,像被欺负了的小弟小妹向妈妈的控诉。安静的时候,偶尔会有一只鸡雏在母鸡翼膀下那浓密的羽毛间探出头来,它那圆圆的眼珠骨碌骨碌地转,好奇地向外张望。鸡雏俏皮的样子可爱极了,美妙的雏音清脆悦耳。我想再亲近一些便蹲了下来,这才发现鸡妈妈并不是站着,而是一直蹲着。鸡妈妈因为蹲的时间久了身体不时的颤动。或许是鸡妈妈担心鸡雏会暴露在雨水中,它一直努力地稳住身体的平衡,坚持了许久许久。即使要甩掉那糊住眼睛的雨水,鸡妈妈还是窝窝的,一直拢着腋下的鸡雏。
又一只鸡雏露了出来,这会儿是在鸡妈妈的脚下。它紧盯着母鸡脚胫上那片花白的羽毛好奇得发呆,并试探着去啄,一次、两次,第三次的时候竟然把那片羽毛啄了下来,衔在嘴上。这时的母鸡明显疼痛了,只见它的脚在抽搐,在流血,身体在摇晃。翼膀下又是一阵躁动,这时母鸡翼膀下雏鸡“叽呀”、“叽呀”的惊恐声,鸡妈妈“咯咯、咯咯”的召唤声,此起彼伏……。
鸡妈妈的翼膀下很快恢复了祥和与宁静。雨还在下,它们还是窝窝的家家的。
大约午后,雨过天晴。明丽的阳光晒干了母鸡身上芦花的羽毛,十几只雏鸡随着鸡妈妈轻柔的“咯咯”声啄食地上的草儿虫儿,而鸡妈妈的脚胫上却清晰地留下一道长长的血迹。这时的鸡妈妈肯定忘记了疼痛,正享受着作为妈妈的天伦之乐。
鸡妈妈在雨中的艰辛与温存久久地映在我的眼前。那只芦花大母鸡虽然被雏鸡伤了痛了流血了,却依然全身心地呵护着它的雏鸡们。这样的母性,让我心生温暖,感动着我的情怀。
三、鸭么

七十年代末期,江南的农村家庭中只要有了三五只母番鸭,子女的学费与平日里的油盐就靠谱了。
在我的老家,人们习惯把母鸭称作“鸭么(母)”。那个时代,我家也有这么两只母亲视为珍宝的鸭么,那时候我还是个因为母亲对鸭么精心呵护而心生妒忌的少年。母亲心爱它们,这就是道理。我对它们也亲近,也会在母亲忙的时候认真地侍候并与之嬉戏。
老家的土番鸭厚扁而金黄色的嘴,红红的眼脸下一对碧绿的眼睛,好看极了。它那宽宽的身体上披着厚厚的白莹莹的羽毛,矮墩墩的脚粗壮而金黄,走起路来慢悠悠地。晃悠悠地,像那个时代下乡视察的胖墩墩的革命干部。
听大人们议论,番鸭的肉很好吃,是城里人七月半进补的上品。于是我心想,等我长大了我也要让母亲好好地进补。几年后我用自己第一次领到的工资,特意买了一只大番鸭和家人一起品尝。那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而不臊,就连烧过鸭肉的锅都是香的,啃过骨头也得嚼碎了把里面骨髓嚼出来,鲜甜鲜甜。母亲把羽翼做了一把孔明扇,用鸭绒做了大侄女冬天穿的暖鞋,剩下的羽毛卖了,听说还够一个月的盐钱。老家的土番鸭,全身都是宝。
成熟后的鸭么一般连续生一窝鸭蛋,三十来个,然后便专心地孵化。番鸭下的蛋比鹅蛋稍小,白色蛋壳特别的细腻光滑,韧而不脆。番鸭蛋断然不是用来食用,而是用来孵化雏鸭。那时候十只雏鸭,能抵上公家人一个月的工资。
开始脱绒的鸭么就是下蛋快要结束正准备孵化的表现。这时候要为它窝好窝,然后把它下的蛋放进窝里,铺上从它身体上脱下的绒毛。由于它的价值不菲,所以母亲总是把鸭窝置放在床头边,主要是防鼠防猫,也因为孵化时的番鸭怕光也易惊,好在它对人特别依恋。
番鸭的孵化期是二十八天。鸭么必须窝在窝里二十八天,这对鸭么来说漫长而又辛苦,对母亲来说也是漫长而幸福的等待。它还将不断地脱掉绒毛为鸭胚保温,不时地用它的啄用它的脚翻动,以使种蛋能够均匀地受热。乖的鸭么要不是因为凉蛋和进食排泄的需要几乎这二十八天都是静静地窝在窝里。下蛋时从早吃到晚的鸭么,只要在孵化过程中一天最多出来吃两三顿,吃完后排尽身体的秽物,然后干干净净地回到窝里。鸭么夜以继日地消耗着自己的身体,脱尽绒毛,用生命与心血孵化未来。

二十八天的艰辛付出,雏鸭终于破壳了,一只只乳黄色的雏鸭憨态可掬。第二天,母亲将为它们举行隆重而简短的“下水”仪式。而这时的鸭么,身上几乎没有一丝儿的绒毛,原来白莹莹的羽毛黯黑了也枯涩了,稍不留心就会折断。孵化前十来斤的体重到了这个时候却不到三斤,走道都摇摇晃晃,那神态简直是经历一次生死的轮回。母性特别好而体质不够好的鸭么常常会累死在窝里,那情境是人见了都会心酸!因为这种事件,我的母亲也好多次默默地落泪。
为了同类不遭灭绝而同心向死的泥鳅,芦花母鸡在雨中呵护雏鸡的艰辛,为了孵化雏鸭累死在窝里的鸭么,它们身上无不闪耀着母性的光辉,无不让人感慨与尊敬。每每想到这些,我的心就会特别地宁静,这份宁静是对母性最崇高的敬意!
我深深地理解猎人们代代传承并恪守不猎杀孕兽、幼兽的原因,这种行为不仅仅是因为生生不息的平衡,还有撼动人类灵魂的母性。
是啊,没有母性的无私,哪有人类和人类的繁荣?没有母性的无私,哪有上天馈赠给我们为邻为友的动物和生生不息的食物链?母性的光芒最能撼动人的灵魂。我在讴歌伟大母性的同时,也会联想到上天馈赠给我们为邻为友为食的动物们给予自然的和谐,给予人们美丽的风景。想想它们的母性,想想它们生存的环境,我们再也没有理由不珍惜环境、爱惜山河、善待动物了。

母性的光辉衬托出母亲的伟大,我们感恩母亲。
母亲健在的时候,可否假出一点点时间给母亲一个亲切地问候,多一次聆听她的唠叨?母亲年迈的时候,需要的不是红包而是偶尔的陪伴与子女的安好。哪一天抽点时间为母亲梳个头,哪一夜把母亲为我们耗尽心血而冰凉了的双脚暖在怀里。即使一夜,哪怕一生就这么一夜。
若能如此,母亲就会欣慰!即使母亲不在的时候,想想都会幸福,花儿会更红、草儿会更绿,水会长笑、山会长青,自己的灵魂也会安逸了!

作者简介:八千岁,原名万河保,自幼酷爱散文,江山文学网、中国散文网、中国文字缘优秀作家。诗观:人生不是计算结果的赛事,而是一次精彩的旅行,把日子掰开塞满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