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宁位于豫西山区,民风敦厚,物产丰富,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仓颉造字,洛出书处等遗址。


洛宁县赵村镇土桥村党支部为宏扬洛宁民俗历史文化,宣传民俗文化,在村内的玉龙沟建设了洛宁县民俗文化宣传基地。该基地南邻赵村村,东与陈宋为伴,西与张营并肩,北隔西王村洛河与城郊相望,是赵村镇东部的中心地带。土桥村辖土桥、原村、北光阳、南光阳四个自然村。因清朝末年在村西建桥一座,原取名玉桥,后取名土桥,‘取土能生万物之意’延用之今。

土桥、原村以韦姓、杜姓、薛姓、贺姓和雷姓人居住为主;韦姓占多数,他由寨子清中期迁徙土桥,是金朝武德将军后裔。光阳原名巩营,是康熙八年福建延平府副总兵张梅屯恳杏树坪的一部分,后迁底张庙沟村居住,但名字被叫‘转’成光阳。



中国远古人类为了生存采用刀耕火种,这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以石斧,后来用铁斧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草木晒干后用火焚烧。经过火烧的土地变得松软,不翻地,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种后不再施肥,一般种一年后易地而种。由于经营粗放,亩产只有50千克左右,俗称“种一偏坡,收一萝萝”。


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区早在公元前5000至前3000年就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方式种植栗、黍。云南也早在公元前1260~1100年的商朝后期新石器时代就用此法种稻。战国时期中原土著民族广泛采用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公元前l世纪以后,随着移民屯田,中原大部地区刀耕火种逐渐减少,但边远山区仍保留此种耕作方式。


随着生产工具由石刀、石凿、石斧、木棒进化到铁制刀、锄、犁,种植作物由单一的稻谷演变为稻、玉米、豆、杂粮乃至甘蔗、油料经济作物,耕作方式也随之由刀耕火种、撂荒发展到轮耕、轮作复种和多熟农作制。1978年以来,由于增加农业投资,兴修农田水利,实行固定耕地,禁止毁林开荒,边疆民族地区和边远山区已基本废除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据考古挖掘证明,洛河两岸在五千年以前就有人居住。远古我县西部属卢氏戎部落,北部属巴人部落,宜阳及东南部嵩县属陆浑戎部落。洛宁县域秦为宜阳、卢氏两县辖地,汉至晋属宜阳、渑池、卢氏三县管辖。



在土桥,这里有很多先民遗留下的居所窑洞,先民为生活生存遗留下的石碓臼、石碾曹、石磨、石碾;十八、十九世纪为穿衣、缝衣而用的木纺花车、木织布机;为生活而用的储水器、石水缸、瓷水缸、储水曹;以及喂牲口用的石牛槽、石马槽、木牛槽、木马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为避雨用的茅草棚、茅草庵。更特殊、更具特色的民居及水井;在两百米长的一条玉龙沟里有千姿百态的侧柏、龙柏;黄土玉龙形成的山崖奇观;有的似群仙赴宴;有的如八仙过海;有的古柏似柏中七贤相聚;树上报喜的喜鹊,在沐浴当今盛世的阳光;土崖头有的高有的低,犹如巍巍山峦,巍峨挠首山峰;不时出现一个孤立山觜犹如,摩岭高塔分外妖娆;窑顶上的迎春花蓄苞待放,以黄灿灿的金色,迎接四方宾朋及来客;东侧一坛美酒预祝大家生活美满,全家幸福。

在土桥民俗历史文化基地还有供小孩、大人游玩欣赏的四人同时玩的古代木制转轮;四个人同时打的秋千;俩人同时玩的两头挠,使你即了解了洛宁民俗、古代洛宁先人生活的历史,更欣赏了古代人民生活的古民居。使你即长了知识,又了解了历史,还减轻了工作压力。这里的美景可让你留连忘返,回味无穷。

门口以洛宁的特产淡竹大门和一对大红灯笼迎宾送客,一对石元宝形的上马石,恭奉到此游览的朋友,官运享通、步步高升;亲朋好友,万事如意,四季发财。
土桥民俗历史文化基地在赵村镇政府、县文化广电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将于双节期间向全县及周边县、市人民开放,请有识志士游览、欣赏、研究。


目前开发的为第一期民俗历史文化,以自然景观和生活民俗为主线;第二期民俗历史文化,以生产民俗为主线;第三期民俗历史文化,以洛宁民俗与历史传统文化为主线;请县内外对民俗历史文化有兴趣的仁人志士到赵村镇土桥民俗基地指导工作。
朋友们;赶快来赵村镇土桥民俗历史文化基地,尽情的学习、游览吧。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