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万哲:2019【西府奇人】之《李书常:“宝鸡坑王”的另类人生》李书常:“宝鸡坑王”的另类人生
●吴万哲
中国梦时代,休闲、娱乐活动花样濒出。2016年,宝鸡市电视台开办了一档益智类娱乐节目——《宝鸡挖坑》,每天一期,每期3位选手,采取打擂方式,选手每打一手牌,评委点评优劣,败者淘汰,胜者晋级,根据积分多寡,得出场冠军、周冠军、月冠军。“来者不善。”敢上电视者,多是醉心多年的“老挖家”,出神入化、妙手回春的“挖技”,让宝鸡市民眼界大开。节目一经闪亮登场,便大火特火,收视率噌噌噌往上蹿。
2018年春节前后,挖场突然杀出一匹黑马,有个“光头大叔mouldli”,一把再烂的纸牌,到了他手里都变成奇妙的组合,一经坐上擂主,便连胜4场,击败众多久经沙场的老“挖家”,以全赢的成绩,成功卫擂5期。更奇的,在年终首次举行的年度冠军总决赛中,又连克高手,连胜4场,成功荣获2018年度决赛总冠军,“坑迷”送他雅号——“宝鸡坑王”。
玩扑克,俗称学“54号文件”,是一种常见的娱乐活动。有人说起源于欧洲,但据专家考证,为中华老祖先发明创造。楚汉征战途中,士兵思乡愁苦,大将韩信便发明了一种“用树叶比大小”的游戏,这就是扑克牌的雏形。12世纪,大旅行家马克·波罗带到欧洲,开始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中流行,很快又风行民间。洋人脑瓜灵,在图案、美观度上做了许多改进。1840年鸦片战争,“出口转内销”,由英人带进中国,开始流行上流社会,很快又也风行民间,经久不衰。
扑克有4种花色,据说代表4种职业:黑桃酷似长矛,代表兵士;方块好像砖瓦,代表工人;梅花形似三叶草,代表农民;红桃代表红心,象征牧师。每一张牌代表了历史上一位著名或神话人物,J、Q、K则是英文“侍从、王后、国王”的缩写,黑桃K是以色列的国王所罗门的父亲大卫,方块K是古罗马恺撒大帝,梅花K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红桃K则是建立查理曼帝国的查尔斯一世国王。
“宝鸡挖坑”,就是由扑克牌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玩法。
宝鸡是周秦王朝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农耕文明的挖土垫圈,现代文明的工程建设,一个老镢挖下,一阵隆隆的掘土机声,说不定便会有一窝旷世珍宝出土。故,关中平原从古至今风行一种行走在黑暗边缘的职业——关中盗墓贼。据说,大约在清末或民初,有3个盗墓高手,在赚得钵满盆满之后金盆洗手不干了,那时还没有“手机”“电视”,也没微信、卡拉OK,可以整天泡剧、聊天、吊嗓子,玩扑克吧,人手不够,打拉分,又要算账,麻烦!他们便竭尽聪明才智,发明了一种如过去操持的职业一样的扑克牌新玩法——“宝鸡挖坑”。扑克有54张,盗墓贼最怕“国家人”,便将“大王小王”扔掉,剩下52张,3个人没得平分,便像挖宝一样,给底下(坑里)留4张牌,谁挖到坑里牌,其他二人便是他的敌人,共同对付他。这种玩法新奇、独特、有趣、刺激,一经出世,便广受欢迎,迅速传遍陕西及大西北各个村村寨寨。
“宝鸡挖坑”,益智,锻炼思维,又能考量人们之间的协作能力。其玩法,有3人挖,俗称“推磨子”;既“二打一”,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又钩心斗角,独自胜利。5人称“5家抱”,3人掌牌,却5人参战,边上二人当高参,4打一,一同论成败,赢了,成果大;失败,损失也惨。这一把,“一家子”,下一把,却“势不两立”,眨眼成仇敌;就说这“坑”吧,既有“黄金坑”,也有“散马坑”。“黄金坑”者,手中揭牌很烂,大起胆子一挖,坑里却张张酷似金元宝,皆有用,一把到底,胜算倍增。“散马坑”者,手中牌本来很好,从坑里挖起来的,却尽是些鸡骨头葱胡子蒜皮子蚂蚁尾巴,本来胜利在望,却挖了一头生姜疙瘩,白白日弄了人。
合合分分,分分合合,角色转换频繁,输赢胜败无定,不光贩夫走卒热恋不衰,就是土豪绅士达官贵人,也乐此不疲。虽说一人手中只10几张牌,可却变化万端,有人穷其数几十年探索其奥秘而不得,有人玩一生爱恨难收。便有人叹曰:挖坑挖世相,如人生冷暖世事无常;玩牌玩境界,似大千世界众生百态莫不显现。走进新时代,网络大普及,有家名曰“团团”的高科公司,还将其开发成网络游戏,于是乎,“宝鸡挖坑”传遍神州,走出国门,风行世界。记得有个文化专家细述新时代宝鸡对人类的贡献,道:除面皮、臊子面等风味小食外,怕最有名的当属娱林新贵——“宝鸡挖坑”了吧?
看“坑王”“光头大叔mouldli”打牌实在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享受。人们经多方打探方知,他叫李书常,是一家大厂的高级工程师。于是,李书常的名字传遍宝鸡,走红三秦,许多“挖坑”爱好者,长途跋涉,找他切磋技艺,一决雌雄,以至“挖友络绎”,宾客盈门。
我是个码字工,虽对“挖坑”一窍不通,但近年热衷寻访“西府奇人”,李书常自然走进我的视野。但互通电话了,微信添加了,他的“圈圈”、微博、公众号、今日头条拜读了,神交已久,却因他实在太忙,一直未能相见。
猪年仲夏一个天气凉爽的午后,我终于在宝鸡市清姜东三路一座普通的居民楼中近距离目睹了“坑王”的风采。他话语不多,但气质高雅,谈吐侃侃。我仰慕他的“挖技”,他却笑笑地说:“那是玩哩,其实我的爱好是写书,写小说,写影视剧本,写散文,写科技类工具书……”我听了他的话,不觉一阵迷惘。这年头,“文学女神”凤凰下嫁,令许多爱好者成了“贫困户”,再说,写作又是个“榨脑袋油”的苦差事,哪有玩挖坑那样“悠”啊。他知道我心有腹悱,便把我领进书房。顿时,我的眼前金光灿烂了:窄小的阳台,一张老式木桌上堆满了他新出的著作,《模具材料及强化处理》《热处理实用淬火介质精选》《焊工识图速成》《热处理工艺问答》《实用五金速查手册》等等,粗粗一数,竟然有18本之多,1000多万字。我不觉大叫:厉害!真厉害!!他却浅笑着说:有两本还正在出版社排版呢……
真是说他脚碎,他还说站在坡坡呢。这是一个伟大的魂灵!这是一个创造的天才!他岂止是一个“坑王”啊,更是一个重量级的“理工男”“技术大咖”,一个奋勇搏击在“科技、文学、牌娱”行当,创作、创新、跨界的“西府大奇人”!
我一遍又一遍与他交谈,一次又一次浏览他那令人惊奇、高达千万字的著作、博客,梳理他的人生轨迹,探寻他人生与事业成功的奥秘,不由坐在电脑前敲起键盘……
李书常,现年50多岁,眉县常兴人,1979年高中毕业,复读两年,在“高五”那年以一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就读国家机械工业部下属“四大金钢”之一的咸阳机器制造学校。那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举,急需大批技术人才。他学的金属材料热处理专业有点冷,便主动旁听“锻压、模具、模具钢”等课程,自加压力,拓宽知识面。1984年秋毕业,被分配到电子工业部所属的烽火机械厂,在工模具车间当技术员。
“热处理”,是个工业技术名词,最基础的技术就是“淬火”。
“淬火”,通俗说法就是把钢铁等材料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保温一定时间,然后以大于临界冷却速度进行冷却,从而获得一种新的硬度材料的一种热处理工艺。举个简单例子,农耕文明时代用的镰刀、斧头,现代家庭用的菜刀、水果刀,刃口的利钝,全凭此技术。我们还记忆犹新吧?一些年代影视剧中,古老的铁匠铺,要打制一种刀具,临出炉了,风箱拉得“瓜哒”响,最后人声鼎沸,紧急如救火“叮叮当当”一阵锻打,然后将打好的物件,快速扔进水中冷却,这就是最原始的“淬火”。
“淬”,标准读音为“cui”,西府人却一直读“zan”,“淬火”后能改变原材料的硬度,如制作刀具,有的会削铁如泥锋利无比,有的则会老钝不堪。因为原材料、产地、规格、型号、质量等的不同,淬火技术要求不同,淬火用的介质有水、有油、有汽,工艺简单,技能却相当复杂,淬火后的材料质量也会出现很大的不同。淬得好,材料质量大为提高,鞋帮子做帽檐,乌鸦变成金凤凰;淬不好,不是硬度上不去,达不到使用要求,就是硬度过高,开裂,折断,变成废品。
现代工业淬火技术诞生不过百年历史,世界公认,技术并不十分完善,而且经验性、人为性强,门道众多,奥秘精深,如果操作不当,还会造成事故。想想,“油”“火”本是亲密一家,要让火在油中获得新生,无疑宛似虎嘴拔须,弄不好会“火上浇油”,发生事故。在写此稿时,我就在网上看到,南方一日热处理10多吨钢材的大企业,因技术不当,发生特大火灾,人亡企毁。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那时的李书常,人年轻,热情高,干劲大,一头扑在车间,向老科技工作者请教,向老师傅学习,还不时溜进其他车间,触类旁通,不多久,便掌握了众多技术和操作工艺,成了少年有成、一专多能的业务尖子。烽火,是个有数千名员工、几百名技术人员的部属大厂,其中不乏高学历人才,他就在这庞大的机器上,充当默默无闻的螺丝钉,消耗着自己的青春和旺盛的斗志,磨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的成功。
几十年来,他长期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活跃于职工技协和专业技术学会领域,从事模具钢应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模具寿命与失效分析、模具设计制造、机械制造、手摇发电机制造、矿灯开发、精密纺织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研发、微波天线制造、精密电连接器研发等。他坚持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探索新知识、新技术,勇攀科技高峰,为企业解决数十项技术难题,多项成果和工艺攻关获省厅奖励,4项成果获市级奖励,在技术创造的道路上,收获着创造的快乐。
李书常上高中时就是作文高手,作文常被老师当范文在班上读。在他游刃有余掌握了淬火原理后,便偷偷搞起研究,提笔写起论文。那些日子,他被创造的激情包围着,钻在车间的加热炉旁,做了几十次工艺技术试验,熬了许多个夜晚,终于一篇题为《CrWMn模具开裂失效分析》论文脱稿,又几经修改,冒昧投给中国热处理权威杂志《热加工工艺》,不久,即被刊发。他面对散发油墨香味的杂志,一个人偷偷乐了许多天。
企业虽属部级大厂,但隅居偏僻西北,秦岭山脚,信息并不发达。他的论文能在顶级杂志发表,受到师傅夸赞,不久应邀参加了在秦皇岛举办的全国首届热处理学会技术交流会,在陕西宝鸡召开的新成果交流会。那时,他才26岁。此后,一发不可收,连续发表《盐炉由手动启动改为自动控制的技术改造》《国内外淬火介质荟萃》《锻热淬火》《三种新型模具钢及其热处理》等论文,在企业引起不小波澜,从此他的人生一片芳华。
一眼开,百眼开。不几年,他精通了“锻压、模具、模具钢”等技术,还广泛涉猎电子、焊接、五金等技术领域,成了多学科、多专业、复合性、全面型技术专业人才。
1989年,宝鸡市热处理技术协会换届,29岁的他被推选为副理事长。1990年,经他一手操持,成立了宝鸡市机械工程学会模具专业分会,成为全国第一个模具专业学会,他担任秘书长,主编、铅印出刊了《宝鸡模具通讯》,坚持数年,发表各类技术文章几十万字,在全国造成很大影响。他还操持召开过多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全国许多著名企业家、华中理工大、西工大等著名教授参加并授课,轰动一时。
那是个讲技术、讲科研,人人公认“技术是个好东西”的年代,年轻轻的他,由技术员而工程师而高级工程师,技术职务不断升迁。那也是个“一工二干三教员、宁死不嫁庄稼汉”的年代,工人阶级最吃香,工作不几年,便赢得一个城市漂亮姑娘的芳心,组建了美满幸福的家庭。他还常常被邀去宝鸡市大大小小的企业技术攻关,扶风、千阳等地,都留下他的足印。
时光衍进到上世纪90年代,许多小企业倒闭、淘汰,大厂军转民,常常也吃不饱,“热处理”真正“冷”下来。他有班上班,无班看书。这时,网络兴起,办公室新购了台电脑,大部人不太会用,他却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从练习打字开始,越学越精。他看到不少人写博客,2004年一日,他也悄悄注册了一个mouldli洋名博客,把工作中、技术中的感悟、经验随手写上去。他的博客虽然专业,但“粉丝”“豆腐”却并不少,大量同行向他请教专业问题,他毫不吝啬,无私传授。一日,化工出版社的美女编辑刘丽宏突然加了他的Q,言说:李老师,能否把你博客中的东西整理成一本书呢?
当时,他并未在意,他曾闻听出书都要自掏银两,便把自己的疑问告诉了刘编辑,刘编辑坦率地告诉他,一分钱不收,还会给他发稿费。钱是好东西。他一听到“发稿费”,神经大为兴奋,连夜奋战,不一月,一本名为《新编工模具钢660种》的书稿便成型。又过几个月,样书便寄到他的手中,呜啦!他太兴奋了,看着封皮“李书常著”几个字,哈哈大笑得合不拢嘴巴,犹如新婚夜面对老婆,整整在怀里抱了一夜……
从此,他一“出”不可收拾——
短短10年时间,编著、出版科技类著作20本,计1000万字,涉及模具钢、热处理、模具结构、电子、焊接、五金等技术领域,许多作为大学教科书,华中理工大、西交大、西工大等国内赫赫有名的大图书馆第一时间收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技术图书馆,哪里就有李书常的著作。
他,还被聘为大学兼职教师,专门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1.8万字的论文、仅需3次、6个小时便可搞定;
他,又是动作麻利的代写论著“快枪手”,曾为近10位大学教授代写数十万字的工程类科研技术专著;
他,还是一名作家,108天工余时间,写出119章、30万字长篇小说《艳殇》,起点中文网首发,几百家争相转载,阅读量达四五百万人……
别人出书要自己掏银两买号、印刷,可他却全是出版社约稿,而且还拿版税,数以万计的银子“哗哗哗”向家流……
如今,“技术”贬值,技术著作遭遇前所未有的“冷却”,有的“专业著作”虽然出书了,即便印1000、500本也卖不动,可他的著作,首版即印3000册,半年便销售一空,不得不快速加印,如今,他的著作一上机就印刷5000册……
“专业书”成“抢手货”,这种现象连编辑都感觉“大出意料”。消息传出,多家大出版社纷至沓来,争相约稿,有时,他往往同时写着几本书,开始,编辑部还让他报选题计划,如今编辑坦言:“李老师,你随便写,你写什么书,我们都保证出版!”
10年,20本书,1000万字,令国内外许多学者惊讶万端。有人怀疑他一定有个写作“工作室”,有个“枪手团队”。而真正的情况却是,他家里除过一台电脑,就只有铺天盖地的“书”……
他说,这类书国内外虽然很多,但大多是照搬照抄,语言苦涩,形式刻板,他的著作之所以走红,主要原因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资料最新,他的著作大多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升华,不光讲原理,重点讲应用和操作,在体式编排上,简明扼要、图文对照,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珍藏价值、参考价值、实用价值大,读者爱不释手。如今,他有着特定的读者群,新书一出,便买者云集,百度百科关于这类知识的解释多来自他的著作。
他还是个“作家”,写小说,写散文,写影视剧本。他的系列散文《我家住在姜城堡》《从宝鸡到敦煌》,引逗得多少红男绿女趋之若鹜,向李老师请教写作秘籍。
我联想到一种新兴的写作形式——“创意写作”。我认为传统写作是“无中生有”,而“创意写作”是“有中生有”。一般初学写作者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素材,而“创意写作”完全能够“对症下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记得前几年我曾在宝鸡市最大书城万邦以个人名义开讲“创意写作”,我当时曾讲,“万邦书城有一万个国家10万本书,你随便拿一本,即可创意写作,这样以来还会有被‘没有素材’‘无啥可写’的情形困扰吗?”李书常没有听过我的课,但他却早深谙此道,他说,如今他写本书“快得很”,大半年,三五月,即可告成。
噫唏嘘!有人写个“二指宽个溜溜”的条条也抠头摸鬓间,半天成不了文,可他写一本几十万字的书,竟然用几个月?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谁又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奇人”?
2018年,他报着玩玩的心态参加了宝鸡电视台“挖坑大赛”,歪打正着,荣获年度总冠军。这下他更火啦,电视台常请他作评委,多个挖坑群也请他当专家,有时黎明清晨,有时午夜晚上,还有人打电话、发微信请教。主持人郑则辛闻听他是个作家,便撺掇他写一本“挖坑”的书,开始他只嘿嘿笑,后来说多了,便动心,很快,一本《宝鸡挖坑秘籍》书稿杀青,特别是他总结的“三个叫牌原则”“四个赢牌原理”等,很有理论性、创造性,书还未出,即受好评。上海“团团游戏”总监郑总给以高度评价。盛赞《秘籍》的出现,“表示宝鸡挖坑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有了个热心人做了总结,对宝鸡挖坑的普及做了大好事,宝鸡挖坑,出身草根,但绝不随便,为你自豪、点赞!”
李书常有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夫人贤惠,儿女事业有成。如今50多岁的他,已提前离岗,许多企业三番五次、许以高薪请他做技术指导,可他却都婉言谢绝。他虽然已经“内退”,可按联合国年龄划分标准还算个“青年”,他不想吊在任何一棵“失去自我”的树上。他想做个“自由人”,在“满目青山夕照明”的岁月,再为社会发出更大的光和热……
最后一次采访时,我问他:你的网名“mouldli”是什么意思?他笑说“mould”是模具的英文,“li”是他的姓,mouldli 就是“模具李”,我正想“啊——”一声表示恍然大悟,却感觉不对头,一个大作家的洋名,含意绝不会这么简单,他果然又笑笑地说:其实还有“另外的意思”,“mould”就是“摩登”!“摩登”是“现代”“时髦”“时尚”的代名词。难怪他在一本书的书舌上印着一幅很气质、很摩登的黑衣、黑底色、红领带的光头照片,原来他是个“现代李”“时髦李”“时尚李”啊!
2019-7-2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现居宝鸡。中共党员,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三级编剧职称。任过教,从过政,曾任县委督查员、宣传部副部长,搞过企业政工,当过编辑、记者,办过杂志,现为专业写手。系中国编剧协会、中国影视文学协会、陕西戏剧家协会、陕西编剧协会、陕西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文联委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主席。有影视剧本等作品300万字,拍摄电影《秦火》等4部(《秦火》获2019布鲁塞尔西欧国际电影节“最佳原创外语片剧本”奖)、电视剧1部、微电影20余部、栏目剧200余个,企业专题片数十部,报告文学、散文百余篇,其中《燃烧到最后》、《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全国、省、市获奖。近年有“西府奇人”系列纪实文学受到读者关注。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享受宝鸡市政府劳模津贴。微信、电话:15891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