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蟠 龙
●文/ 张季润
看蟠龙、走蟠龙山是我多年的夙愿。
蟠龙山位于金台区贾村塬西南角,于西平原处突起一峰形如龙蟠,故而得名。蟠龙塬东起千河,与凤翔塬隔河相望;南依渭河与陵塬为邻;北靠千阳岭,与吴山相连,东西宽约15里,南北长约30里,人说其形如一条巨龙,龙头在这个塬的西南部,渭河北岸的蟠龙山村(又称蟠龙山),龙尾就在这个塬北部紧靠山区千河西岸的龙尾村。
记得老辈人说,自古贾村塬人严重缺水,每个自然村都有涝池(当地人叫涝坝)就是在地下挖一大坑,把天水、雨水积聚攒下用于洗菜、洗衣和牲畜饮水。村民饮水自家挖个坑,用蓄的雨水生活,传说人到塬走亲访友走渴了讨口水喝,没人给。有“宁给一个馍,不舍一口水”之说。
塬上人缺水、盼水,望眼欲穿,如逢雨天宁愿啥都不干也要把水接下、存下、蓄下、攒下。晴天路高一脚低一脚(下雨泥窝所致),雨天路踏一脚拔一脚(被泥吸住);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常态,也是必然。住房都是胡基垒得土坯墙瓦房,偏厦房和窑洞生活条件很艰苦,有句顺口溜叫“有女莫嫁贾村塬,做饭发愁泪洗面”,更有甚者相传,亲戚到贾村塬,主人招呼亲戚坐下后,有的竟称要到老八家去借水,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练了蟠龙人,也锻造了蟠龙人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往事如烟随风去,记得雪莱说过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十二月中旬的一天,我们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采风团四十余人一行,从各县(区)分乘好几辆小车、两辆中巴车沿着宽阔的蟠龙塬水泥路向蟠龙山村驶去,车窗外一块块麦田,好像用花卉大平剪刀削平的,毛茸茸的绿色地毯似的铺资开来;浅棕色的田埂经纬交织就像绿毯中的彩纹,一望无垠。寒风吹过,麦苗轻轻晃动,好像把自己的精神抖擞抖擞,准备使出全身的力气往上窜呢。
车慢了下来,“蟠龙山村到了”,不知谁喊了一声!那一座座错落有致、极有情趣的漂亮楼房映入眼帘,时不时还有一幢装饰考究、造型独特的小型别墅在眼前掠过,绿树成荫的大路四通八达,看着路边的花草、竹子,和停放的辆辆小车,我忍不住问村主任魏忠祥道:“水、吃水难解决了吗?”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村主任魏忠祥说:“早解决了,都是自来水。”
当我们来到蟠龙山古城墙遗址,党阁老旧宅遗址,抚摸着历史的断壁残垣,仿佛穿越到400年前的历史时空,感受到了风清气正的蟠龙风情,党阁老的故事似乎就在眼前浮现。
传说党阁老告老还乡,一日闲游,碰见一买棒棰之人推着独木轮车(当地人叫卡qia娃)上坡很吃力,推车人喊党阁老:“老哥,帮我推一下车。”党阁老即上前帮忙推车,感到很惊讶又新奇,想我一个三朝元老,皇上都叫我皇伯,此人竟呼我老哥,既然人家以兄弟相称,我就要当好这个老哥帮他一下,就问:“你这棒棰卖得好吗?”卖棒棰人实诚地说:“好时卖五、六个,不好时卖两、三个,难以糊口。”党阁老听后说:“下月某日你推一车棒棰,尽量装,能装多少是多少,每个棒棰用红纸包好。”说了地方,并叮咛说:“那一天你见门口挂大红灯笼你就进去有人招呼你,保你卖个好价钱。”话说到了党阁老大寿那天,阁老府前车水马龙,门庭若市,达官贵人和各方绅士蜂涌而至……
卖棒棰人自然也来,看到那阵势,目瞪口呆,惊得在门口动弹不得,恰逢阁老迎客,看到卖棒棰人即高喊:“老弟你来咋不进去,在这发什么呆,快请。”迎进了卖棒棰人,党阁老打开车上包好的棒棰给每个前来祝寿的官吏分发一个,说:“我兄弟生活窘迫,靠卖棒棰为生,你们各位给接济一下,每个棒棰收十两银子。”官吏、绅士哪敢不从,喏喏称是。卖棒棰人自然是喜从天降,大赚了一笔。
据传,党阁老把辞官后用智慧博得皇上赏赐的16马车金银财宝大部分用于购买粮食,赈灾救济陕西灾民。
清初,著名 诗人宋琬(是党崇雅同年进士,山东人宋应亨的儿子)曾官至户部主事,在党崇雅辞官时写诗送行表达极其崇敬的羡慕之情曰:“闻道东山有草堂,清秋蒹菼露苍苍,散金宗族门常满,争席田翁醉不妨,甲第惟余宫一亩,午桥可有树千章?何时来访乌衣宅,再拜趋陪弟子行。……”
冬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而我们却看到了严寒中别有的一番生机,在村主任魏忠祥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蟠龙绿满原专业合作社,日光大棚种植的反季蔬菜韭菜,每个棚一亩收入都在三万元左右,还有400亩水蜜桃、200亩红薯和大葱,以及引进的南方水果——火龙果种植大棚产业园。
据介绍,火龙果供不应求,已经挂果销售,每斤售价在26元,这些特色产业的发展为蟠龙山村的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脱贫攻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宝鸡城市“东扩南移北上”的战略部署下,蟠龙新区是主城区内难得的一处可以大面积开发的广袤区域,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近年来格外引人注目,空气质量明显优于主城区(落差180米),按照规划蟠龙新区将建设成为面积128平方公里、人口30万的家居新城,届时我们将欣喜的看到再穷不能忘本,再苦仍然坚守,再难都要努力的蟠龙精神和蟠龙腾飞的盛世美景。
作者简介:
张季润,笔名:山泉,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爱好散文、小说、诗歌,喜欢在文字里寻找美。作品散见于《宝鸡散文家》、《情感文学》、《三秦文学》、《宝鸡日报》、《宝鸡文学》等省、市媒体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