扯绵锯 文/釜底之薪

在我们那里的乡间,过去有一种古老的职业,叫做扯绵锯。什么叫扯绵锯?现在的年轻人,四十五岁以下的,不要说亲眼所见了,恐怕连听说也是不可能的。其实,我也只见过几次,大致情形也还记得一些。今天,把它写出来,权当茶余饭后一点消遣。
首先,“扯绵锯”三个字,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动词十形容词十名词的组合。第一个“扯”字是动词,这个好理解的,无非是手的作用力下拉动某一样东西。第二个“绵”字,的确令人费解。老实说,这个字至今我也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或者说根本就不是这个字,但读音绝对不会弄错。在我们那儿,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是这么一种技能,都知道是这样一个读音,但要具体到究竟是哪一个字?那真是对不起,已经无从考证。在这里,我理解的这个“绵”字,大概是形声或形意了。第三个“锯”字,不难理解,就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或看到的锯片了。

我们都知道,打家具是要靠木匠这个职业的人来独立完成从设计到制作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过去,科技远远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很多领域里的东西还是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制作,工艺都十分的落后。就拿木匠这个活儿来说,专用的工具就有十数样之多,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不过几种,如斧头、凿子、刨子、钉锤、手锯等等,每一种工具又有不同的规格型号,具体作用要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来进行区分。锯子也是一样,我所知道的就有挖锯、直木锯、横木锯、粗齿锯和细齿锯。今天要说的“绵锯”,它是诸多锯子中最长大的一种。
我们知道,木材是家具制作最基本的原材料,也是主要的原料。木材有粗有细,有大有小。从山上砍下来的树叫做圆木,有的圆木是非常巨大的,真是又圆又粗。制作家具需要把圆木分解成不同尺寸的木方、木板或木条。如果圆木太粗壮,小的锯子拿它就毫无办法,即使勉强用小锯子去锯大的木料,不仅事倍功半,而且也会造成大量浪费。
这时,就该“绵锯”出场了。“绵锯”是个什么玩意儿?按照现在的说法,那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了。“绵锯”有一米八长,锯齿又粗又长,锯齿与锯齿间的间隔大概有三四厘米,两端分别有一根木手柄。“绵锯”的操作必须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负责往前面推送,一个人负责往自己的胸前拉扯,这也就是“扯绵锯”这个词的来源。
这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扯绵锯”已经从木匠这个职业中分离独立出来,因为“绵锯”粗长笨拙,需要两个人操作,在某种意义上讲,纯粹是一种力气活,大部分的木匠手艺师傅不愿意做这种又累尘灰又厉害的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锯木材时拉出来的木屑,时常会喷洒在人的身上脸上,而木屑有时是潮湿的,这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免会问,已经干透了的木材,怎么会潮湿呢?那我就来告诉你具体的情形。拉锯的时候,锯片会在来回的摩擦中产生热量,而且时间越长温度就越高,如果不想办法降温,锯片很容易折断。这时,用冷水涂抹在锯片上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木材沾上水哪有不湿腻的道理!所以,“扯绵锯”实际上是个苦累脏活。久而久之,扯绵锯这活儿就从木匠中分离出来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分支活计。不过,现在“扯绵锯”的事,早已不复存在。

我小时候,家里隔几年会请人打几样家具,比如床铺、大衣柜,还有就是人死亡之后的“千年屋”,都有要用到“绵锯”的地方。我记得有一个姓戴的中年师傅,在我们那儿方圆十里名气很大。他们是两父子做搭档,锯出来的木板木方均匀方正,很少有浪费的现象发生。戴师傅是专业木匠出身,懂得各种规格尺寸的木料的用途,所以做起来当然比那些只会“扯绵锯”而不会木工手艺的人要得心应手得多,因而,戴师傅两父子十分受欢迎,总有忙不完的活儿。
“扯绵锯”这活儿在具体操作的时候,是非常讲究的。首先,两个人相互配合要默契,用力要均衡,手的推拉扯送,人的呼吸,都有道道,非长久合作不能达到一定水平。其次,准备工作也要充分,场地选择也要恰当。“扯绵锯”分为立锯与横锯。立锯针对的是工作量小,等待分解的原材料也不是很粗大。立锯操作时,把需要分解的圆木垂直固定在门坎上,按照圆木上用墨斗弹出来的墨线一路“走”下去就可以了。横锯就不同了。横锯的工作台面,需要精心搭建制作,它的原理其实也很简单,就是用木材制作两个稳固的支架,然后把要分解的圆木呈水平状横着放在支架上,把它固定牢靠,同样地动手前用墨斗弹出规格,就可以操作了。一般情形下,横锯针对的工作量比较大,工作台面几天都不会拆,像平常百姓家打制棺材,在过去没有大型机器带锯的情况下,都是“绵锯”这种已经失去存在意义的原始工具挑大梁。尤其,在房屋建造的时候,大型的屋架加工,也离不开绵锯的作用。

其实,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许许多多古老的职业和手艺已经被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淘汰,社会总是在变革中向前推进,一些业已失去存在价值的东西,如手工织麻、纺线,今天所说的“扯绵锯”等等,我们不必惋惜,新技术创造的生产力和效率完全不是落后工艺可比的。有时,我们怀念过去,只是对逝去的一种美好回忆。只有不断地推陈出新,人类才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作者简介:言辉煌,笔名釜底之薪,湖南湘潭人,早年当过兵,诗韵墨语签约作家、主编,《江南文艺之友》编委,辽宁丹东文学院第一期进修结业。从小爱好文字,已有近千篇文学作品在国内各纸媒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