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寒 冰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注重亲情、友情的民族,在我们的文化血脉里,始终流淌着以血缘关系判定亲疏,以心理认知程度判定朋友的民族之水。定期不定期的聚会,就是强化、巩固这种亲情、友情的重要手段。平时都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或为公事,或为家事,少有见面的机会,只有逢年过节,才有较多的机会相聚一处,开怀畅饮,叙谈亲情、友情、爱情。在国人的心目中,逢年过节就是地地道道的团圆聚会之日,如果在节日因各种原因无法团聚,便会生发出无限的感慨,酿成浓浓的乡愁……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较为繁多,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信仰者之间,由于生活环境、民风民俗、道德观、世界观等方面的不同,便形成了各自的节日体系,且有较大的差异,但无论这种差异有多大,逢节聚会却是永远相通的。有聚会,才有相互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浴佛节”“盂兰盆节”是佛教徒的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是穆斯林的节日,“圣诞节”“复活节”是基督徒的节日,“泼水节”“关门节”是傣族的节日,“火把节”“花脸节”是彝族的节日,“那达慕大会”“马奶节”是蒙古族的节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在整个中华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始终是以汉民族为主的民俗节日。
据专家研究,汉民族有近五十个传统节日,主要节日有十五个,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是汉民族的“八大节日”,因节日的起源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民俗内容,如春节的吃团圆饭、守岁、敦亲祀祖,元宵节的吃汤圆、观灯会、猜灯谜、舞龙狮,清明节的扫墓祭祖、踏青、荡秋千,端午节的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七夕节的乞巧,中秋节的祭月、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重阳节的登高、饮酒、赏菊、插茱萸,腊八节的喝腊八粥等等,都饱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浓缩出深深地亲情、友情、爱情等民俗积淀。“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的就是游子、羁旅的无限惆怅,叙说的就是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爱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李白的乡愁;“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是张九龄的情思;“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是杜甫的苦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的遗憾;“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是李觏的乡心;“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是岑参的客愁;“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写出了范仲淹的无可奈何;“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抒发了韦庄的乡怨。沉淀在唐诗、宋词、元曲、明戏中的无尽客愁、千般相思、万种遗憾,道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演绎的是悲欢离合的人间百态。是的,佳节本该是亲人团聚、情人相会、朋友叙旧的良辰吉日,本应是“愿年年此夕,团栾儿女,醉山中酒”、“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的美好时光,但人世间更多的是杜丽娘般的遗憾——“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李商隐般的愁绪——“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这种牵肠挂肚、夜夜难眠的离怀愁绪、相思之苦、想念之忧,不是锦衣玉食、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所能理解的,也不是常年阖家团聚,情人厮守者所能体味的,正如辛弃疾《丑奴儿》描述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般,没有经历长期的羁旅生涯,没有遭遇人生磨难者,永远无法感受这种乡愁、相思的痛苦,也无法从对比中体验到亲人团聚、情人相会的无比珍贵和诸般乐趣。万家团圆是人们的美好期盼,情人厮守是男女的共同心愿,朋友常聚是游子的梦寐以求。但现实是残酷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些警世恒言道尽了人世间的生活常态,你怎能不为之愁肠百结呢?
本版责任编辑:彭永征
作者简介:
寒冰,原名仲金瑚,甘肃会宁人,大学文化,地质工程师,从小爱好古体诗词,曾在国家级、省级报刊杂志发表诗词、散文、杂文、科技论文、集邮文章二百多篇。现为《当代先锋文学》签约作家。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总顾问:刘杰(与海子同时代的三个先锋诗人之一,著名策划家)
顾 问:
罗晖(年度中国诗歌选主编,著名诗人)
荒村(大平原诗刊、中国民间诗歌读本主编)
廖望月(诗天子诗刊创始人)
晓渡(安徽诗歌主编)
马俊华
总策划:彭永征
总编:彭永征
副总编:吴北平
小说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散文主编:吴北平
散文编辑:郭凤祥
现代诗歌主编:期待您的加盟
诗歌编辑:刘昌斌
古诗词主编:黄青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