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水滴
在河南卫辉西城区的一个小院里,一位入党已六十年的老共产党员,将自己家的小院子布展成了一个传承红色基因的地方。他自己尊称此处为“红色茅庐”。并专门找来木板,亲手刻上这四个大字,精制边框后,悬挂于院内。

墙体上悬挂的红色格调及寓意的书画作品,可都是老先生亲手书画和装裱出来的。

你看,有仿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惟妙惟肖;有毛泽东诗词采桑子的行草书法作品,张驰有度;有励志向上的名言警句,激扬正气;有坚定支持改革开放,自己创作的诗作,大气磅礴!
一时间,街坊邻居,过往市民,中小学生,远方客人,居家老小,都到处地参观“红色茅庐”所呈现的红色精神。
这位老者的名字叫韩旭亮,已年近八旬。韩老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狮豹头乡、倪湾乡、市黄淮海开发办公室负责,1998年退居二线。

他曾昼思夜想,退休后的路该如何走。踌躇满志的他,一如既往地像在工作岗位上那样,依然心系着农业开发区的农民朋友。韩老很快转变角色,做起了生意,决计通过二次创业,同时也可以安排农村孩子进城就业有门路,有钱挣。
日月经年至2015年,年过古稀的韩老,不惧风餐露宿、不怕流汗出力,没明没夜地干起来,这一干,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许多农村的苦孩子跟着韩老掏得第一桶金。紧接着,他用做生意赚来的钱,开建宾馆。每天亲自动手打扫庭院和门外公共大路的卫生,一年四季坚持义务给客人冲洗车辆。
为了充实自己老年生活,他还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自编著、自校对,竟然倒腾出一部10多万字的个人成长史专著《难忘的岁月》。回忆自己一路走来,在党的雨露沐浴下,感恩走过的那段难忘岁月。
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不知疲倦的韩老还琢磨着临写名人碑帖,习练书法。他从描摹开始,一笔一划,一撇一捺,一点一横,静心修功。20年的勤学苦练,从仿图绘画、从素描到水彩,从风景到人物,直至后来能亲手绘画出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逼真画像。
朋友都说,韩老是人老心不老,满身皆是能量小技巧。
你们可能有所不知,韩老还有一手绝活,能较熟练地掌握给书法和画作进行装裱飞彩。所需的剪、刀、锤、尺等,样样得手巧用。现在即便是最难做的手工雕木技术也不在话下。尤其所雕刻的颂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等木刻的书法作品,受到了社会大众的赞誉。

退休二十年来,他依然揣着初心,迎接每一个东升旭日,寻思着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力所能及之事。于是,他投资2万多元,将自己家院改造成了一处“红色茅庐”,增添红色文化布展氛围,旨为弘扬和传承红色基因;多年来,韩老书还投资八万元装裱书画作品,全部无偿赠给社会各界朋友;每逢群众家有喜事,或是欢度新春佳节时,他都为大家无偿书写喜联春联。有人说老韩是傻子。老韩说:“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我忘不了。党的好政策给我第二次创业的激情和机会,我忘不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又让我上了富裕路,我忘不了。如果非要说我傻,我真的愿做这样的为人民能尽点心做点小事儿的傻子。
前几天是冬至,是韩老加入中国共产党60周年纪念日。这天,在卫辉市城区西南郊的这个被韩老命名为“红色茅庐”的小院里,一面鲜红的党旗在“红色茅庐”迎风舞动。党旗下,穿着正装,佩戴党徽,威武而又严肃地站立着已有六十年党龄且两鬓斑白的韩旭亮老人,他紧握右拳,面朝党旗,凝神静气,一字一句,重温了一遍入党誓词。令在场来参加韩老入党六十周年纪念仪式的市、局领导,无不感叹动容。

“红色茅庐”是韩老时时念思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具体行动;
刻制的红色书画作品是韩老传承红色基因的心思所向;
投身公益是韩老怀揣初心,躬身使命的持恒信念;
为人民奉献余热是韩老给年轻干部树立的一面镜子。
行笔至此,我耳畔自然而然地流淌着一首颂扬老年人精神风尚的动听歌曲《最美不过夕阳红》——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夕阳是陈年的酒……
小水滴愿韩老的“红色茅庐”越办越好,为传承红色基因继续发挥余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