驽马也能并麒麟
——评曲剧《秦香莲后传》第一场
陈中远
自 序
今年夏天,在《都市头条》连续发表曲剧《秦香莲》系列评论五篇。虽历甘苦,终是漏洞百出,丑文陋章,不足道也。蒙诸友不弃,推崇揄扬,我心时有不安。近复有文友函电迭催,敦促再续《秦香莲》论评,以得分享之便。其心之诚,求学之切,岂可令人漠然待之?然则诸事缠身,与我心中之彷徨,诸友怎可知也。
兹因天资驽钝,虽勤奋不辍,亦胸无点墨,不学无术,所言所感,诚惶诚恐,惧怡笑于大方者也,故不敢再胡言乱语,有伤大雅。恨少时读书之寡,学业之疏,至今犹井底之蛙也,悲哉!感诸友盛情续《秦香莲》评论在即,谈我论戏之初衷者。
戏如人生,余幼家贫,时有妄自菲薄之感,所历眉高眼低者屡屡,至今忆起,仍戚戚焉。今社会之人际亦不乏势利、奸诈、倾轧、贪婪、欺凌云云,意在通过戏中人物性格之特点、行为之美丑,规世人与人为善,与人为伴;警少数小人弃恶从良,重返阳关古道,以促社会之和谐,斯乃我论戏之成因也。
嗟夫!韵光似水,转瞬四十余载,虽夙兴夜寐,不敢有半丝懈怠,然天资不慧,事业家庭毫无建树,每每念之,不禁怅然,若借此能为社会尽一丝绵薄,余生能给给大家带来更多具有原创冲击力的学术论著,顿感欣然。
聊聊数语,或文不对题,或属歪理,不妥之处,诸友正之。
陈中远
二0一九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风云催春秋易日行月转,十八载成往事时过境迁”,寒门出身的陈世美,中了状元,叹因其“抛父弃母、杀妻灭子、欺君妄上”,被包拯施以极刑。婚后生变的皇姑,被身为皇帝的皇兄体恤,再施恩典,赐赦旨沐池宫重招夫男,选功高爵显的张状元与皇姑再度成婚,婚后生一女名唤紫云,崇武善战。秦香莲带着儿女回到原郡家中,心如死灰,她目睹了自己亲爱的人,为了富贵变得如此没有人性,一生牢记包大人的话“送儿南学把书念,光念书可莫要再做官,你夫君若不是把官做,怎能一家不团圆?”,教育孩子勤耕织,读诗书,习武艺以保边境,报效国家。十八年后,恰外寇进犯中原,秦香莲之子英哥,应征入伍在张元帅帐下,骁勇善战,曾在危急关头解救元帅,被皇上钦赐武状元。紫云郡主也曾救过英哥,战场上,二人朝夕相处,互生爱慕。张元帅上殿请皇上赐婚选婿,得圣旨招英哥为郡马。英哥牢记母命,以“野马不贪天鹅肉”为由婉拒,请求解甲归田。紫云不解,也来苦苦相逼,英哥坚持不从,被强行留在沐池宫,此为该剧第一场之剧情。
在和大家分享这篇论评之前,我极其认真地观看了曲剧《秦香莲后传》这出戏,所幸此剧为张新芳大师生前所著,真人原唱,虽时年张大师七十有五,身患重疾,行动已有不便,但宝刀不老,所演人物活灵活现,风采依旧,不减当年。《秦香莲后传》为《秦香莲》这出戏在情节上再度续写的故事,其实,为名作写续是极难的事情,但此续情节安排合理,立意高远,前后剧情融为一体,精彩之至。
第一场戏名为“逼婚”,剧情虽简单,但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印象之一为英哥牢记母亲所嘱,不改初心,实为孝子;印象之二为秦香莲不忘十八年前的惨痛教训,把包大人的话,作为其教育孩子,指导自己一生的至理。仔细想来,这位清官包大人当初的劝慰之词还是有待商榷的,陈世美因为做了官,才抛父弃母、杀妻灭子,做出大逆不道之事,这本身没有问题,而教育孩子“光读诗书不求功名”,确有些“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消极思想。使一个人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是其阶层的变化。我认为陈世美之所以抛弃了秦香莲,是因为他中了状元。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变了,他已经不是那个穷书生,在身份上与秦香莲已相去甚远,这种身份的不对等,使得秦香莲在陈世美心目中变的可有可无,而秦香莲挟子寻亲,恰遇丞相,而丞相又在陈世美寿诞之日,借“抱琵琶”以撮合,陈世美本就低微的出身让其在同僚面前显得自卑,秦香莲这种场合的出现,更让其颜面扫地,甚至无地自容,严重伤害到了其作为驸马的自尊,此为其杀妻灭子的原因之一。悲剧的最终根源就是双方地位的变化,农村有句谚语“只求亲戚喂大牛,不求亲戚出大头”,喂头大牛,亲戚的阶层没有变化,甚至还可以偶尔借牛一用,出了“大头”,就是阶层不对等了,再也不是亲戚,或成路人。
而此时,紫云招英哥为郡马,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英哥被皇上赐为武状元,而紫云又贵为郡主,阶层相同,而又互生爱慕,“窈窕女歌与归嫁于状元公”,这是何等绝配的良好姻缘,“野马贪天鹅肉”从何而讲呢?
自古婚姻都讲“门当户对”,只有阶层相同,身份相近,才会有牢固的爱情,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那只是人们的愿望而已。经历了大灾大难,通常人都会变的慎独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秦香莲作为农妇,她看不到阶层的改变才是其“一家不团圆”的根本原因,的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做到“不忘初心”真的很难,教育孩子,不去追求功名,以不改变自身的阶层求得全家安然,这是以禁锢孩子追求幸福的思想为代价的,是欠妥的。驽马变为良马怎不敢并麒麟,若寒鸦脱掉其卑微的外衣配凤凰有何不可?
【作者简介】陈中远,70后河南新蔡
人,古典文学爱好者,发表作品曾用名
冰心玉壶,省书协会员,省作协会员,
在诗词、戏剧评论、散文等方面见解独
到,著有《读东坡诗词,感悟人生》《如何鉴赏河南曲剧的美》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