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流金岁月,都有没齿不忘的经历。对阳信县一中教师秘金亭而言,援疆支教虽然仅1年,但彼情彼景7年来始终流播在眼前,萦绕在心头。 “现在还记得挺清楚——2011年9月18日上午,滨州市教育局为以我为团长的援疆支教团13名教师举行欢送会,下午我们就到济南山东教育大厦报到,翌日上午登机飞往新疆喀什。”秘金亭感慨良多地对记者说,在这集训、学习、报到和出发等每个环节中,他的心中都真切回荡着一个声音: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援疆支教使命神圣,一定要在支教工作中,把党对群众的关心关怀和关爱送到新疆人民的心坎上。 “我们新疆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牧场,麦穗金黄稻花香啊,风吹草低见牛羊……”虽然秘金亭也知道唱归唱,落地后困难肯定不少,但让他想不到的困难也实在太多了。比如说,师生语言上的“尬式交流”。起初,他和学生对话时往往你看我、我看你,彼此都像猜谜一样“难过”,“古丽苏如合,这道历史题可明白了?”听他一问,古丽苏如合忽闪着大眼睛,歪头嗫喏着反问他:“这个这个,你说呢?”

虽然语言交流障碍给教学带来很大不便,但肩负光荣使命的秘金亭丝毫没有退缩。他愉快地接受了英吉沙县二中高一和高二年级各两个班的历史教学任务,一边苦学维语,向学生们宣传党的政策和各民族大团结的来之不易,一边结合学生实际,认真备课,设计教案。历史知识纵贯古今、横通中西,对国家通用语言及文字水平较低的民族学生来说学起来比较困难。仅仅对一个历史概念,秘金亭就往往要给他们解释很多遍,一节课下来口干舌燥精疲力尽。由于四个班的教学进度差别大,他一周内要准备近10个教案,白天忙不过来,只能把教材和参考书带回宿舍再加班加点。 秘金亭到喀什前,他的母亲突患脑溢血住院治疗已20多天,生活不能自理,全靠老父亲照顾;孩子正上高二,学习也处在关键时候。在喀什,他非常挂念4000多公里以外的老老少少。深夜备课累极之余,他常趴在桌上迷糊一会儿。有时一觉醒来,他恍惚间还以为自己正站在母亲病床前呢,顿时泪水潸然而下。 秘金亭是阳信县高中历史学科带头人、富民兴滨劳动奖章获得者。当时,得知他要远赴新疆支教达1年之久,熟识他的人都劝他,“母亲还病在床上,这1年你怎么放得下心?”对此他坚定地说:“自古忠孝难两全。作为一名党员,组织上又把支教事业、宣传党的政策和促进民族团结的重任交给我,尽到这个光荣责任我义不容辞。”
就这样,在校内,一堂堂课、一次次作业批改、一回回辅导交流,他不遗余力地倾心施教,使党对边疆群众的关怀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在校外,他一次次家访、一趟趟对困难学生家庭扶助和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真情实意赢得了群众信赖。在他身先士卒的模范引导下,滨州支教队的13名教师成为一支纪律严明、支教和宣教质量过硬的优秀团队。他们不仅出色完成了支教工作,更用实际行动架起了民族团结友谊的桥梁,把党的恩情播洒在昆仑山下。 有志而去,有为而归。秘金亭打开微信,开心地为记者指认着他的学生,“您看,热依汗古丽、凯来姆汗、古丽、艾买提,他们后来有的考上大学,有的参加了工作,更多的是用自己所学勤劳致富,做守法爱国的好公民。”他说,这7年来,学生们每次和他刷微信或打电话,都会提到学校生活的点点滴滴:升旗唱国歌,给党过生日,初雪的早晨漫步,还有在湛蓝的天空下共唱民族大团结和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