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星光灿烂的中国弦乐史上,创新精神绵延不绝,薪火相传代代有人。其中,发轫山东、享誉全国的雷琴演奏艺术,就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雷琴艺术第三代传人张朋。 记者(下称“记”):很多弦乐艺术爱好者对雷琴这种在山东地儿上成长起来的艺术品种似乎知之甚少。请对此做一介绍。 张朋(下称“张”):首先要感谢《济南头条》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把咱们山东土生土长的这个艺术品种介绍给广大艺术爱好者。雷琴是一种独特的拉弦乐器。发明者王殿玉先生1899年生于郓城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9岁拜师学弹三弦。1920年,21岁的王殿玉从山东飘零到天津从艺,后来又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频繁演出,声名大振,一时有“丝弦圣手”之称。1951年,52岁的王先生加入天津“红风曲艺社”,后年转入天津曲艺团。从1919年开始,王殿玉主攻“拉戏”,用坠琴拉奏民歌和地方戏曲唱腔。为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容、更逼真地模仿各种音响,他不断实践,加长了坠琴琴杆,加大了琴筒并在琴筒上蒙以蟒皮。由此,一种音色接近“人声”的新型拉弦乐器就此诞生了;与此相适应的一整套新的演奏方法也逐步完善。1953年,王殿玉先生将这种乐器正式定名为“雷琴”。 记:雷琴区别于其他民族弦乐器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张:雷琴是一种介于音乐和曲艺之间的独特器乐。它用以弦乐演奏,又带有相声里“学”及“口技”模仿的痕迹。雷琴不仅可通过各种弓法、指法、弦法及力度的变化,把各种戏曲唱腔、民歌小调及人的哭、笑、对话、各种动物的鸣叫、各种自然界的音响甚至外语模仿得惟妙惟肖,还能仿奏出笙、管、唢呐、提琴、小号、锣鼓等多种乐器的音响效果。

记:到目前为止,雷琴艺术主要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张:王殿玉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到之处好评如潮,被誉为“丝弦圣手”。1953年,他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其“雷琴拉戏”剧目被评为优秀节目。雷琴艺术的独特性、时代性与包容性,是任何一种乐器无法比拟的,决定了其不可估量的市场价值。2007年6月,“雷琴拉戏”被天津市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她又被评定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雷琴艺术第二代传人宋安东先生出生于临清,建国初期先后在“平原省大众曲艺社”和今天的天津市曲艺团任职,并于1956年和1991年带队到朝鲜、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作为雷琴艺术第三代传人和土生土长的济南人,我于2012年参加了央视“星光大道”节目表演,多次参加各省市电视、电台的节目录制并走出国门,把雷琴艺术魅力展现到了国际舞台。 记:业已历经三代,从山东走向全国的雷琴艺术如今发展状况如何? 张:整个状况可用这句话来概括:弦歌不绝传薪苦;唯见江心秋月白。雷琴艺术这种来自民间、雅俗共赏且具有相当发展潜力的演奏艺术,如今面临失传,专业雷琴队伍日渐萎缩。前段时间在中央电视台现场表演时我也曾发出呼吁,希望有识之士着眼于保护和传承民族弦乐艺术品种,参与到抢救雷琴艺术的行列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