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诗人作家曹谷溪
文/景治东
著名诗人作家曹谷溪,在我心中仰慕已久,11月27日下午,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拜访了先生。

曹谷溪,笔名谷溪。1941年2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郭家嘴村。1962年毕业于延川中学。曾任延川县革委会宣传组副组长、通讯组组长、《山花》文学报主编、《延安报》记者、编辑,《延安文学》主编,延安地区首届文联党组成员、常务副主席。2002年10月退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路遥研究》主编,西北大学、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曹先生著有诗集《延安山花》(与人合作)、《第一万零一次希望》、《我的陕北》、《天声地籁》;文论集《与文学朋友谈创作》、《品芳录》和《游历与探索》;主编《新延安文艺丛书•诗歌卷》、大型文典《绥德文库》、《志丹书库》、《宝塔文典》、《延川文典》共84卷;纪实文学《追思集》、《高天厚土》、《大山之子》、《奉献树》、《陕北父老》和《人民记者冯森龄》等。1999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1949-1999首届炎黄优秀文学编辑奖”,两次荣获陕西省作家协会“双五文学奖”等。
陕北黄土高原养育了路遥,见证了他的雄心壮志,磨砺了他的意志,也成就了他的人生理想,路遥的文学精神是陕北的骄傲。当然,路遥的成功也离不开曹谷溪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他所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当代文学者,彰显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
黄土地是充满诗意的地方,在平凡的世界,美丽的黄土高坡上,永远盛开着“山花”。路遥笔下的青年农民“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种精神时刻激励着每位陕北文学青年。
记得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电视剧《平凡的世界》时,提到自己在延安插队时曾和作家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创办《山花》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那份《山花》文学报是在1972年9月2日,曹先生和路遥等文学朋友一起创办的。当时正值文革动乱,全国的文学刊物寥若晨星,这份以业余作者为主创的文学报引起了很大反响,先后推出了三代20多位作家,并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群”,包括路遥、史铁生、陶正、海波、刘凤梅、厚夫、远村和张北雄等人。
榆林市委一位领导在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研讨会上自豪地说:“习近平总书记亲点的陕西作家,有三位都是我们榆林人,吴堡县的柳青和清涧县的路遥、曹谷溪。”
今年,关注陕西文谭以来,让我非常心动,看到李培战老师写的“三访诗人曹谷溪”,是在文学陕军平台刊登发表的,文章开头写到高原吐“山花”,路遥正当年!文里曹谷溪老师和李老师谈话,说路遥《平凡的世界》,让总书记想起了当年的知青岁月,勾起了他与路遥谷溪等人同在一起的青春记忆。谈到习近平总书记,曹谷溪老师说:“我那时担任延川县通讯组组长,近平的房东曾经跟我说,每天早上起来,近平的脸、鼻孔都是黑的,眼眶是黑的,被煤油灯的烟熏黑了,原因是他一晚上都在煤油灯下看书。”
陕北的文学精神志在四方,看到曹谷溪老师的光辉历程,我决心去拜访学习。于是,我鼓起勇气,跟李老师讲了我对谷溪老师的崇高敬意,很荣幸地和李老师拿到了谷溪老师助理的联系方式,当时内心颇为激动,向静书老师讲了我对谷溪老师的仰慕,真诚拜访的愿望,静书老师说:“谷溪老师比较忙,邀请采访多,很少有时间在家。”我只好默默地期待幸运的到来。
11月26日晚,我做了一整夜的梦,梦见深蓝的大海,汹涌澎湃,一群海鸥在海上飞舞。清晨起床后,左眼睛跳得停不下来,首先让我想到的是那句歌词:“左眼睛跳跳好事要来到,不是快升官就是快要发财了”。我开始搜索周公解梦,梦中的海鸥象征着收获与快乐,代表自由和力量,代表人的灵魂,是一曲欢乐的乐章。梦中深蓝的大海是吉兆,象征着生活的希望和勇气,预示着运势很好,拥有一段快乐自由的梦想。
我拿着手机不住地徘徊,心里默默地想,我该不该给静书老师发条信息?静书老师会不会回我信息?犹豫了半个多小时,我鼓起勇气给静书老师发了信息,让我感到意外的是静书老师刹那间就回了我,谷溪老师下午有时间,下午过来安排你见老师,我兴奋地回复静书老师说“好的”。此时的我心情无比激动,笑脸如一朵灿烂的鲜花,感谢夜里的梦给我带来了好运。
我一路奔向革命圣地延安。当我进入小区,到达单元门口,映入眼帘的是由著名诗人贺敬之题写的“谷溪书馆”四字牌匾,引人注目,非常大气,温和典雅,过目不忘。当我走进谷溪老师家,激动地与谷溪老师握手问好,老师身着朴素,浓浓的陕北方言,招呼我坐下,年近八旬的老师银发飘飘,和蔼可亲。我跟老师详细介绍了自己,我们家里贫穷姊妹多,上学少文化不高,但我热爱文学喜欢诗歌。老师说他的文化也不高,读完高中就没有参加高考,老师问我什么文化,我害羞地说高中都没有上,老师说我的情况和他有点相似,文化不高没关系,只要勤学,有热爱文学的精神,坚持到底就会有收获。热情的谷溪老师和我说起他的往事,说自己毕业后当了一名炊事员,有人戏他一边端勺把子,一边还要执笔写诗。老师说,路遥的弟弟曾经也在煤矿井下工作,为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1965年,老师非常荣幸地出席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了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谷溪老师是文学界学习的榜样,我很仰慕他,听老师讲了这么多往事,让我非常感动。我对老师说:“在学习强国的银幕上也看到他了!真诚前来向老师学习,望老师多指导。”谷溪老师说:“学习强国”他是第一个出场嘉宾。10月20日故事里的中国,他是最后一个。接着我加了老师的微信,老师给我发了故事里的中国视频链接,还有延安诗档案里几首诗和高原的儿子。
谷溪老师说,他和路遥的人生轨迹很相似,同生在清涧,成长在延川,落脚在延安,他比路遥大8岁,都很爱陕北这块黄土地,都把一生献给了文学。谷溪老师让我多看书、多磨炼、多走走,才能把作品写好,没有谁是天生的作家。路遥刚开始写的诗只是一些顺口溜,我常常借书给他读,数量之多简直汗牛充栋。我本身也是个业余者,尽可能把自己的经验传给路遥,让他走得更高更远。如今路遥走了,不过,路遥不负众望,它是黄土地优秀的儿子,是陕北人的骄傲。
谷溪老师说,1975年7月,他的长篇通讯《取火记》发表在延安报刊上,文章报道了时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的感人事迹。他清楚地记得,进村采访时,因路陡不平,他乘坐的吉普车因打滑无法上坡,是习近平和几个后生一起用力,才将车推进了知青们居住的大院里。在《取火记》中,他记录了习近平为交通不便、缺煤缺柴的延川山区试制推广沼气进行煮饭、点灯的生动事迹。他说,建沼气池需要沙子,是习近平带领几个青年到七八公里外的马儿沟前去挖的;建池时水泥运不进山沟,是习近平带头从很远的公社所在地把沉重水泥给背了回来;当发现沼气池漏气时,也是习近平为紧急抢修,和技术员刘春合跳入了沾满粪浆、又脏又臭的沼气池中清洗池壁,那炎热的夏天把人烤得喘不过气来,习近平为民办实事不辞辛劳,当年是他在梁家河点燃了陕北第一个沼气灯。建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也挡不住他们大干快建的前进步伐。他们豪迈地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
谷溪老师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爱文学、爱读书,他和路遥谈文学、谈民生、谈理想、谈国家,话题非常广泛,洋溢着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说起习近平总书记,谷溪老师有说不完的话。198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写信给他说:“离开延安,非常怀念,常常想回来看看。”199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和他在延安久别重逢,那次,他们有机会留下了更多珍贵合影。
谷溪老师心胸宽广,非常朴实,真诚地问我是不是带来了诗歌?我激动地说:“嗯!”连忙把档案袋里打印好的诗稿递给老师赏阅点评。老师看了第一首“把酒问心”,让我把他的老花镜拿过来,老师戴上花镜赏阅的时候很慈祥。很用心,让我很感动,我给老师拍下瞬间的美好,留作纪念。谷溪老师点评我的诗总体不错,有韵味,也有诗意,我知道自己的诗肯定没有谷溪老师的好,还望谷溪老师点评指导,老师谦虚谨慎,说他写的都是老诗了,不过,写诗要懂“情、理、趣”,诗要追求陌生化,要从生活中探索。

听到门铃的响声,从小屏里听到是来拜访谷溪老师的,两位进门我们相互介绍了自己,原来是导演张恒和他的同学杨峰,两位真是年轻有为,我们同样是八零后,他们一个是导演,一个是国土资源局局长。老师给他俩介绍了我,这位是从内蒙来的诗人,老家是咱们陕西横山的,都赶快坐,坐下说。
张导演开门见山对谷溪老师说,准备用三年时间拍一部电影,专程来邀请谷溪老师做电影文学顾问,投资一个亿。准备在两个地方拍电影,一个是咱们延安,一个是新疆,让老师帮他选择拍摄场地,群众演员当地需要,外面也招。谷溪老师当时就做出了决定,拍摄场地放在刘家湾,山上正好有个寨子,谷溪老师答应了张恒导演的真诚邀请。谷溪老师讲到,他在中篇小说《天山野人》的编后中发问:“战士遗忘了祖国叫背叛,那么祖国遗忘了他的战士又叫什么?”提出了对祖国的定位与思考这个问题意味着什么?一位在天山深处为部队牧羊的年轻战士,在文革时代因部人支左、裁军以及干部转业等原因,这位名叫滕伟的战士和这个牧场同时被“遗忘”!致使他断绝了与部队乃至整个世界的一切联系。
在没有粮食、火柴、食盐以及所有生活必须品的困境中,滕伟吃生肉,裹兽皮,像原始人一样独守牧场十余年。梦中他与家乡刘桂花做爱后遗精,极度恐慌与内疚,他与闯入羊群的野狼搏斗,并曾打死一只母豹后与幼豹相依为命,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讲到这里谷溪老师已经泪流满面,让我心里感到震撼和痛苦。
这时,老师的电话响了,听到又有一位前来看望老师的,好像只有二十多分钟的时间,可想而知,谷溪老师在文学界的博大精深,是一位多么可敬的作家,传承着陕北文学精神。门铃响了,拜访者进了门,谷溪老师介绍我们认识,这位叫秦刚在国务院工作,这位是北京来的导演张恒,这位是国土资源局局长,这位是内蒙来访的诗人景治东。谷溪老师说,他今天很高兴,秦刚你剩下二十多分钟还来看我,内蒙诗人远道而来拜访我,张恒导演邀请我做电影文学顾问,你们来访让我很惊喜。秦刚应该常来老师家,介绍完要喝谷溪老师泡好的酒,他接了两杯酒和老师开始交流,我给秦刚拍下他与谷溪老师的照片,留作纪念,谈了二十分钟左右,秦刚忙于赶时间,和我们一一告别,踏上了回京的列车。
谷溪老师领我和张恒杨峰去了一楼书馆。这里让我大开眼界,心潮澎湃,墙上挂满了老师与各界精英贤达的珍贵合影。有1965年11月28日,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全体人员合影,以及老师与三四十年代文化名人胡风、丁玲、艾青、臧克家、萧军、贺敬之和魏巍等的合影。1993年秋,习近平、齐桥桥、习远平三姐弟与谷溪老师在延安枣园的合影。2019年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省作协组联部主任彭学明、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钱远刚、延安常委宣传部部长柯昌万留影。2019年8月28日,学习强国举行“周恩来的初心”零距离访谈主持人闵勤勤、曹谷溪、刘劲、罗援将军、周秉和、高小丽合影等等。参观完毕,我们与谷溪老师合影留念,谷溪老师给我们赠送了他的亲笔签名著作,让我感到特别欣慰。

作者景治东(右一)曹谷溪老师(右二)
杨峰(左一)张恒(左二)
谷溪老师是最先接受文学启蒙的一位文学青年,老师以他的真诚、敏锐和才华,热情歌唱陕北这块黄土地。在老师的带领下,有很多热爱文学的种子纷纷破土而出,老师的精神,带动了一个文化环境、文学氛围。在这样的感召和引导之下,一块成熟的文学土壤开花结果了。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夜幕降临了。听静书老师讲,老师今天已经破例了,毕竟年龄大了,陪同我们很长时间。非常感谢老师对我的支持与帮助!谷溪老师那天真的很辛苦,傍晚,又给文化公司周总签名了十袋子书,我在一旁协助老师拆装包裹。我和谷溪老师告别,临走时竟有些依依不舍,跟老师频频握手。谷溪老师是陕北文学精神的传承者,让我受益匪浅,收获颇多。我也是黄土高原的儿子,也要勤学、多思,不懈地追求与探索。回到家中,我首先看了谷溪老师给我的链接,故事里的中国,还有六首诗,之后用心写下了下面两首诗——
《致曹谷溪老师》
文/景治东
您是峡谷里的一条小溪
永远不停地向前奔流
不提防石头的阻挠
流进波涛汹涌的大海
您是陕北文化一个独特的关注
一股最伟大的力量
在厚重的黄土地上传承
丰富的文学精神
您是陕北可敬的文学家
您一生的奉献垒成山峰
每一朵花都是花海
是青少年学习的榜样
您是陕北的一道风景
大山一样气势磅礴
有一种灵气如山溪潺潺
平凡的世界洋溢着永恒魅力
您是陕北生活的传奇
一位热情和蔼的师长
游走在山峁圪梁梁上
开出烂漫的山花
《拜访曹谷溪老师》
文/景治东
欢悦地从乡村小道
驶入G65包茂高速
向北部革命胜地前进
我一路奔驰
一路激情
当我走进谷溪老师家门
热情的问候
亲切的握手
真诚的微笑
欢迎我的到来
年近八旬的谷溪老师
多了几许银发
始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精神
继续前进诗情未老
风里雨里穿梭
家乡的口音不变
浓厚的陕北方言
让我感到很温暖
似回到了我的家乡
老师用心赏阅我的诗
专注的眼神
分秒感动着我
为老师拍下瞬间的美好
留作怀念
走进“谷溪书馆”
拜读“取火记”
看展柜里薄薄的“山花”
满壁生辉的是老师的岁月
让我心潮澎湃
书架上大型文典八十多卷
敬佩老师在文学旗帜下奋斗不止
宏大理想博大胸襟
馈赠给我灵魂的滋养
成为我一生最宝贵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