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佳新音频小说连播第四章《巴彦高勒.第一节》安群诵读 “草原和沙漠,是血缘最近的兄弟,水田和沃土,都是长生天的赐予。感恩祖先吧,他们留下了广袤的土地,只有善良和忠诚,才能使我们代代延续。” —— 作者的歌词
巴彦高勒,蒙古语的意思是富饶的河流,就是指身边那条流淌着的黄河。这里既是巴彦淖尔盟的盟府所在地,又是磴口县的辖区,还有一个老的名字叫三盛公,这是与当地一个晋商的商号“三盛公”有关,所以一个地方就有了四个地名。它隔着黄河与伊克昭盟(现在的鄂尔多斯市)的杭锦旗相望,北面阴山的余脉狼山与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相邻和杭锦后旗接壤,应该说这里是河套平原的起点,乌兰布和大沙漠占据了它西部的很大一片面积。
这个城市很小,确实真得小。听说蒙古阿拉善的和硕王爷是这里的盟长,他的王爷府就在三盛公,所以把盟公署就定在这里。当年的规划,城市的规模不小,由于环境太差,一直争论着是否迁址,这样城市建设也就停下来了。
要说“一条马路一座楼,有个公园没有猴。”这话并不夸张,从东面的火车站到最西边的四九二七部队,一条坑坑洼洼的长街把所有的机关,军队都串连起来了。盟公署就在这条街道的中间,它的院子挺大,里面是个双堵头的二层楼,这里是整个城市最高的建筑,两侧还有几个用作办公的副楼。它的门外就是一个街心小花园,有一条土路向南一直下去。在花园的周围,就是巴彦高勒的市中心,是最繁华的地方。它还有个老区,顺着那条土路走下去,经过一个烈士陵园,再走十公里就到了老磴口县。十几栋土房子组成的十字街,几家土产商店,有个供销社,里面的商品寥寥无几。一个小邮局,只可以邮寄信函和少量的钱,打电报就必须到新区的邮电局了。那些老房子也已经破败的不行,没人住了。
这就是巴彦高勒,一个两三万人的小城市。一个尘土飞扬,地无三尺平的小镇。可我在这里却感觉到它和其他城市的不同,这里的人们有一种古朴的精神,人们中间存在着为他人着想,相互帮助的传统,能让你感受到异样的温暖。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