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的传人
文/段广亭(甘肃)
☞♬ ♬ ♬ ♥♬ ♬ ♬ ☜

甘肃省镇原县的西红柿种植在陇东地区属于最早,1959年就落户镇原了。那时西红柿不叫西红柿,叫洋柿子。但凡扯上洋字,人们都知道是外国洋人的东西。
说起镇原引进种植西红柿,这个传人就是我的堂叔段世财。1959年堂叔段世财已经在水利五局盐锅峡水电站工作两年多了。那时他才二十多岁风华正茂,追求知识,勤奋上进,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也想全部弄个明白。那年他在四川广元看到人们种植的一种植物结果先绿后黄的颜色,还散发出一股香气,使人感到清香提神。他便问种植的人这是什么?回答:“听说叫洋柿子,番柿子。具体啥名字也不晓的。"堂叔觉的稀奇,洋柿子肯定不是中国的。在广元哪时种植的人也极少极少。于是,堂叔就关注上这件事了。经过周折打问,才知道广元有个人家的亲戚有海外关系,从南非给他们广元的亲戚带回了洋柿子种子,经过亲戚的精心种植试验,成功了!就这样,四川广元当属最早种洋柿子的县域之一。堂叔为观察这种亦菜亦果的植物,几乎每天下班后都去菜地里看种菜咋务做。待到果熟后,他便把自己每月二十多元的工资细算细抠,给种菜人几元钱买来这熟透发黄的洋柿子.自已试的先吃了。感到酸甜可口,便产生引进念头。他把洋柿子吃后的籽仁倒出来凉晒干包起来。年底回家时堂叔把洋柿子种子就带回到家,他耐心给家里人讲了种植方法,说一定要种上它,能吃菜也能吃成熟果。1960年老家的六奶奶便按儿子所说的法子种植了洋柿子。也引来了全村人的好奇。雨水广,六奶奶种的洋柿子六七月里结了很多柿果,她给左邻右舍摘的送去几个让尝尝新鲜。熟透黄色微红的洋柿子六奶奶都倒出里面的籽实,凉干包集起来。就这样,洋柿子落户镇原了。其实在南非这种东西生长在原始森林区,自生自灭,周而复始,是进山入林的人们采食的野生果菜。堂叔听到老娘种的洋柿子成功了,心里甚为高兴,便在年末回家探亲间隙,忙着寻找县里的农业部门让推广,一来当菜吃,二来可给当地农民健康带来益处。县里的农业部门也心里没谱,不知道这东西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没敢表明态度支持,只允许在堂叔老家周围谁愿意种植就种植去。就这样,我们老家种植洋柿子就展开了,几家到十几家的扩大,所种的洋柿子每枝要采摘很多,生吃的,炒吃的,腌上吃的都有,替代了一种菜成了生活困难时的接济。1962年后洋柿子在我国已被农业植物科学家研究出其有益价值,改名西红柿,在全国好多省区成为推广的主要蔬菜之一。对此,镇原县最早在甘肃陇东引进种植西红柿成了政绩,受到上级表扬。但堂叔的引进之功却没人提及……

八十年代初,镇原县科委整理建国以来镇原农业科技大事,有人提出段世财是镇原西红柿传人,略记一笔。而在以后的几次镇原县志编修中,却没有西红柿传入镇原的记载。我曾和编办一位朋友谈起此事,他对我说:没意义,县志是官办的,他们有意向,记载什么有界限。比如新闻工作者,小的有记载,一些在较大报刊工作过的却上不了县志名人录,你没有天天宣传过他们。听到如此解释,我心里很淡然,感到无所谓。有道百姓之心是杆秆,西红柿传人当年很多现在还健在的年长者都记着段世财。堂叔虽然在七十年代因公在水利五局殉职,没有再看到引进镇原的西红柿种植发展普及和市场经营化,但他在天有灵,绝对会对一个产业的壮大造福百姓而欣慰!
作者简历:
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任村和乡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先后在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5000多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现因病蜗居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