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家池畔的汇泉楼
——历下老字号之二十
杨曙明

昔日泉城路西首路北,有处汇泉饭店。汇泉饭店原名汇泉楼饭庄,最早的店址在天镜泉边,也就是江家池畔。
清光绪十二年(1886),历城人张钦投资铜钱百吊,在江家池畔租赁了陈氏房屋,创办了名为锦盛楼的饭庄,以经营济南风味的饭菜为主。他之所以选址于此,就是看中了江家池里可以存养活鱼,让顾客在观赏之余吃个新鲜。光绪二十一年(1895),家住济南南营的杜新山与历城人刘佩河、长清人叶某,共同集资百余吊,租赁了同为江家池畔的,原秦琼府的拴马亭,办起了德盛楼饭庄,与“锦盛楼”有意无意间展开了竞争。初始,两家竞争得不分高下,可时间长了,“锦盛楼”便日渐下风。民国十六年(1927),“德胜楼”终于如愿以偿,盘点接收下了“锦盛楼”,两家饭庄由此合二为一,原有的界河用板桥相连接,倒也十分方便。可是,没想到几年之后,由于股东间的纠纷,“德胜楼”也走了下坡路,到了济南被日寇沦陷前的1937年,股东们终因矛盾难解,且又觉得时局不稳,便有了关门歇业的念头。此时,店员刘兴刚、张友笙、陈汉卿、于荫庭四人,觉得关门歇业甚为可惜,且对经营好饭庄充满信心,于是,便共同集资8000元买下了德胜楼,并改名为汇泉楼饭庄。1941年,经营日渐红火的汇泉楼在池北岸加盖了二层小楼,扩大了经营面积,并在小楼南墙上,写上了“汇泉楼饭庄”五个醒目的大字招牌。
饭店要立足,要素是特色佳肴。“汇泉楼”当年的特色佳肴首推糖醋鲤鱼。其实,在锦盛楼创办之初,就有糖醋鲤鱼,而且当时在济南还是独此一家。那糖醋鲤鱼甜酸香酥,外焦里嫩,颇受顾客欢迎,也因此创下了名声。
当时江家池里,养着每天早晨从泺口码头买来的黄河鲤鱼。那黄河鲤鱼,头尾金黄、全身鳞亮。由于放入池中饲养了数日,因而吐尽了腹中泥沙,通身闪着金灿光泽。顾客要点“鱼”,可以自己到池中选取,店员根据顾客的指点,迅疾将所选之鱼捞出,当着顾客之面摔死后,送入灶间烹制,约莫二三十分钟之后,即变成美味佳肴。
糖醋鲤鱼的做法是:破肚取出内脏,洗净后在鱼肚两面各划数刀,将细盐撒入刀口中;而后稍微腌制,挂上面糊,放入七、八成热的油锅内,将鱼炸成弓形,并呈金黄色,捞出放入盘中,添加姜末、蒜末和油煸葱,再淋以泺口醋,添加沸汤、白糖、酱油,即可上桌。此鱼头尾高翘,寓意吉祥,鱼肉鲜美,让人馋涎欲滴。此外,待到顾客将鱼肉吃个差不多的时候,将残鱼回锅,放入清汤煮沸,添加香菜、胡椒粉等,名为“砸鱼汤”。这“砸鱼汤”味道同样鲜美,不免让顾客喜出望外。那年月,达官贵人们在“汇泉楼”宴请外地宾客,糖醋鲤鱼是最值得炫耀的大件菜。
除了糖醋鲤鱼之外,汇泉楼的“鲤鱼三吃”(即红烧鱼头、糖醋鱼腰、清蒸鱼尾)也很有名气。著名诗人臧克家在《吃的方面二三事》文中记述道:“济南有个大馆子,里面有个大水池,当中养着条条鲤鱼,记得叫‘江家池’。来这馆子吃饭的人,主要为了吃这池中的鱼。这种鲤鱼有四只眼,很有名,叫做河鲤,产于黄河。点菜之后,厨师亲自将活蹦乱跳的,刚出水的鱼拿到顾客面前打个照面,一会儿,摆到桌子上来的是一大碗,仿佛还加上了萝卜丝。味道极其鲜美,肉嫩,汤也好。”
此外,汇泉楼的红烧面筋、红烧肥肠、炸里脊等也很有名气。其红烧面筋的烹制方法是:用面粉自洗面筋,仅留面筋核,将面筋拧成麻花,再撕成条,用甜面酱、淀粉拌匀,而后放入八成热的油锅中,炸至枣红色捞出;在勺中清水里,加白糖、桂花酱,烧开后再加入上好的玉兰片、莲子、白果、荸荠和炸好的面筋,用文火将汤熬稠,淋上花椒油即可。这红烧面筋色泽鲜艳、味美香甜,凡宴请宾客者,几乎无人不“点”。
江家池因其水面如镜、景物倒映,亦名天镜泉。池长14.5米,宽13.6米,水有两米多深。群鱼嬉戏于其中,串串水泡形成簇簇水花,煞是好看。当年的“汇泉楼”为水榭式建筑,也就是部分建在水上,凭窗观赏池中之鱼,景色让人神怡。特别是在阴雨天里,池中蒸腾起的水雾与雨丝交织在一起,让顾客如同置身仙境。
如今的共青团路,早年未拓宽改造之前,名为估衣市街,街面不宽,江家池街是位于其路北的一条小巷。当年的“汇泉楼”,虽然隐蔽在这条巷子深处,但凭借着赏泉观鱼和美味佳肴,生意仍是十分兴隆,每天大都顾客盈门,高朋满座。那店伙计迎来送往的吆喝声、顾客热闹喧嚣的行令声、厨师锅碗瓢勺的碰撞声,构成了一幅好似水墨画卷的济南世俗风情图。
“汇泉楼”的经营虽然火爆,但却很注重节俭,每天料剩的鸡鸭鱼头和内脏,凡是能食用的,洗净后,或烩或酱,而后再转卖给商贩,所得小钱由员工分享,股东们不涉足。
时下外卖兴盛,其实当年的汇泉楼就有外卖业务。顾客预定饭菜时,讲好规格,定好时间,由员工按时送到指定地点。送下后员工不是回头就走,而是还要侍候顾客用餐,待其餐后收拾餐具,收取钱款后方才离去。
“汇泉楼”的红火经营持续到1946年,随着原经理刘兴刚的去世而步入了下坡路,至济南解放前夕,已是负债千元,濒临倒闭。新中国成立后,汇泉楼的经营方略,由此前以招徕达官贵人为主,逐渐转向“为人民服务”的大众化,因而起死回生状况日渐转好。1955年,“汇泉楼”搬迁至估衣市街原仲三元杂货铺旧址;1956年公私合营之后,归属于济南市饮食公司所辖;1960年迁回原址江家池;1965年又迁到西门桥东,也就是泉城路西首路北的“汇泉楼”,并改名为“汇泉饭店”。此后,汇泉饭店先后增加了小吃、甜食、住宿等服务项目。不过,失去了以往的经营特色,让往昔“汇泉楼”的名望日渐褪色。改革开放之后,汇泉饭店又红火了几年,并增加过烤鸭、浴池等服务内容。1994年,汇泉饭店被三联集团收购,整体并入三联集团,随后因城市建设需要,“汇泉楼”被拆迁,从而消失在泉城市民的视野中。如今在三联大厦内,虽还有汇泉饭店的招牌,但此“汇泉”已非彼“汇泉”了。

【作者简介】杨曙明,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我的父亲母亲》等八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历下民间故事》等书籍;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