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帘烟雨,一世花田。》
(桃锰散文荟萃)
编者语:
在湘中偏北有个叫桃花湖的地方,有过这样一个部落。那里曾驻扎着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北疆到南江来到这里的一群矿山建设者们。他们用工人阶级大无畏的精神,开拓了一条条井下矿道,将星月镶嵌在黑色的脸庞与矿石上;从父辈到儿女,奉献了两代人的青春与热血。最后,因矿产资源问题,纷纷离开,东西南北中,自谋职业,历尽人生锐变,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如今,他们都是两鬓早已或开始斑白之人,却依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内心也一直安放着那个美丽的《桃花湖》。可谓:一帘烟雨,一世花田。

1. 《美丽的第二故乡,响涛源(桃锰基地)。》
作者:夏干涵(85岁老工程师)
响涛源位于湖南省桃江县的松木镇(乡),距县城38公里,有地方二级公路直通县城。 这里地处雪峰山余脉城墙大山的北蔍;峰琅重叠,林木繁茂、溪水长流,是桃花江的源头。响涛源就座落在桃花江畔,它的四周,群山环抱,山涧(谷)交错,自然景观多样,拥有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

1963年8月,湖南湘潭锰矿,在响涛源设立湘潭锰矿桃江工区,露天开采氧化锰矿石,並迅速修通了牛响(牛田一>响涛源)公路,里程20公里,建设了简易的生产生活设施。
1964年7月1日,湖南桃江锰矿成立,此后,响涛源原貌换新颜;矿山开始了上规模的生产建设,我也于同年8月从湘潭锰矿调来桃江锰矿,一直在此工作到退休(1994年退休)。在这40年的历程中,亲眼见证了响涛源和桃江锰矿的起步、发展和变迁:由一个交通闭塞,贫困落后的山沟变成现在这样一座小山城,厂房林立,楼房群起,道路畅通,林䕃爽道,美不勝收。

(本文作者)
桃江锰矿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松木圹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不仅兴建了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也不断配套、完善、更新。
1964年桃江县在桃花江中游子良岩筑坝修建桃花江水库,67年7月建成蓄水(水库长15.7公里,平均宽度1.36公里,相应水面积7800畝,库容720万立方),这给响涛源增添了无限光彩。

高峡出平湖,
碧水映青山。
岸边湖垂钓,
山岩杜鹃红。
随后,桃江县为了保护水源,在水库四周纵横8一10公里的范围内,经国家批准,成立了桃花江森林公园和桃花湖(水库)旅游景区。

1970年至1979年是桃江锰矿生产工艺定型,生产规模形成,生活设施、工作条件基本完善的10年,是桃锰奠基的10年。
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立和成长起来的桃江锰矿,在奋斗中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到1973年就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采矿、选烧和冶炼的治金联合企业,到1978年采矿年生产能力超过了10万吨/年。锰是钢铁工业重要、不可缺少的辅助元料(科技上有句俗话“无锰不成钢”);同时,锰在医药、化工方面,也有广泛用途。

桃锰在42年生产、经营建设中,卓有成效。累计采出锰矿石近300万吨,生产了锰铁、锰粉等多种锰产品,有力的支援了国家工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职工队伍也迅速壮大,到90年代初(即1980年初),全矿职工总数就达到了2000人,到中后期,职工及家屬总人数接近4000人;分别居住在响涛园和宁乡棠甘山两矿区。

响涛源周圍近3公里的山谷,灯火辉煌,形成了一个不夜的山城气概,異放光彩。
到1995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营企业变格改制,加之桃锰资源属极薄锰矿床,开采成本高,企业经济效益入不输出,连年亏损,在此情况下,企业无法维持继续生产。为此,桃锰于1997年迫于停产。

松木塘镇幅员遼阔,山高水长,自然环境优越,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期待开发。同时,它又有区位优势,紧靠桃江县城(距县城38公里,有二级公路直达响涛源)。 鄰近益阳(距益阳58公里)。 拥抱长沙(距长沙直线距离80公里)。 朝前、放大来看,松木圹镇的响涛源,将是益阳和长沙的后花园,造福于全省人民。
为怀念桃锰,展望响涛源的未来,特写这篇记述报道,欢迎欣赏。
2018.9.15

2. 《 响涛源的桥》
作者:侯德长(网名:山中老猴)
已近深秋,和几位朋友又回到桃花江的深处。夜幕低垂,拍几张桃花湖的夜景,独自走到响涛源的桥上,心中也有些许的激动。夜未深,桃花湖和湖畔的矿区却出奇的静,偶有几声狗叫,在空荡荡的山涧回响。静静的立于桥上,夜色里几盏昏昏欲睡的路灯,照射在周边矇眬曾经喧闹过桥面上,偶得行人从桥上走过,路灯下那孤单的身影在我的眼前拉得细长细长……。

二十年前或是同样的夜,我也从这水泥桥上走过,今夜的脚步再次轻轻地抚摩这默默无闻的水泥桥,一阵如水样的忧伤在我心底流淌。桥还是昔日的桥,随着矿山的变迁,这刻着矿山悠悠岁月的水泥桥,驮着矿山人的脚步,把他们送向远方,自己却留在岁月的深处,守候着物是人非的变迁与现实的悲凉!

上世纪七十年代,从学校来到桃花江的深处,在矿山工作生活了近二十年。记忆里,这座默默无闻的普通得很普通的水泥桥似乎没有名字,那时的我,每天都在这桥上走过几个来回。此刻,看着桥面上不平的凸凹,伤感中我也有许多的感动:感动矿山的过往从来就没有消失,它只是藏在了这当年车轮碾压和矿山人在这里踏过无数个来回留下的印痕中,等你回眸的那一刻。感动一转眼,这桥上多少人来,又多少人走,一时间,多少往事随云去,多少叹息随风来,看不到,不等于就不存在,摸不到,却依然觉到温暖……。

(本文作者)
响涛源的桥,记忆着矿山人青幽幽的往事与喜怒哀乐,承载着几代矿山人与之厮守的沉重的脚步,记载着矿山日出和日落的兴衰与岁月沧桑。响涛源的桥还满怀着一腔热情,期待从桥上走出去的每一个人都踏上宽阔大道,期望自己永远都是矿山人心中相互牵挂的桥,期冀矿山的儿女归来桥头相拥,用清冽冽的桃花江水洗涤漂泊的尘埃。

注目夜色里若隐若现在桃花湖上的群山,似乎远远的湖面上有很多座桥,我在想:人生长路漫漫,路途上会有各式各样的桥,愿每个人都如同响涛源的桥一样,没有名字,朴实无华,在人世尘烟滚滚的岁月洪流中,安之若泰,有厚重的沧桑脚步陪伴,足矣!

3. 《心中的江湖》
作者:陈慧飞(网名:金贵妃)
那夜归来,斜光疏影,山脚处有一泓清泉盈动。
对岸,白墙黛瓦锁住了一段城墙旧事。
月光融水,如一叶小舟缓缓行走于江湖。

此处的江湖,是寂寥的。响水铃铛渐行渐远。隐隐的围屋,寂寥得可以把月色关进门楣,把月狗犬吠的声音装入酣睡的梦中;挪一湖夜色,咀嚼着擂茶在唇齿间的留香;于是,去打捞一段过去的时光......

不记得有多少人在这片波光潋滟的江湖中当过健儿、撒过鱼网?只记得父亲曾吹着口哨、拎着钓鱼杆兴冲冲地在晨曦与皎白中往返。月光如银,鳞鱼更似一条条银梭儿;月夜里,站在桥上纳凉的,成了一道经典的风景藏在记忆里。那时,可谓夜夜月光倾城。

旧时光里,没有刀光剑影,却上善若水、韬光养晦、肝胆相照。四面青山,一衣带水;山中野果,秀色可餐;隆隆的炮声,在地道里开花;一车车乌黑晶亮的矿石,虽没有山茶花开得美丽,却炼就了染红青黛层林的篝火,成就了远飞的大雁;还有桃花湖畔的《桃花深处有人家》。

一分钱的白冰棍,两分钱的绿豆冰;那时,能演绎出矿山子弟们夏日里的一座城。
牵牛花的喇叭,无处不编制着姑娘们精美的发辫。学母亲,在篱笆外种一架葡萄,把日子过成田园诗样。盛夏的时候,任清风把一串串脚印摁进凤尾竹林里;那时,月光不温不火,却从没离开这个部落,这座江湖。

只是,那年春风不解风情诗,站在陶渊明穿越过的子良岩峭壁,却臆想陶翁笔下的《桃花源记》尚在何方?......
三十年过去,游子梦醒。
“繁花尽,凭栏倩影,箜篌弦惊,一曲无音。望断雁字回时,如当年旧景,痴叹酒独倾。”《织梦行云》
那日,湖泊虽枯,心中柔波不竭。
归去来兮,见紫云英炫野,桃花灼灼;转眼数载,人去楼旧,青衫如故,江湖依然。
桥头眺望,一江碧水东流逝。江湖在侧,静若幽兰,如何教人不心生莲花?
多少事,逐波去,转头空;流连脚步不解沧桑恨,依旧时时颦回头。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或近或远,或深或浅。或栖息英雄之身,或藏于山水之滨。身心疲惫的时候,暗香涌动处,呈现一处江湖;如炎炎夏日的万顷玉波,冰凌、温润地给你清淡淡的凉;拂却你长满身心的草莽。
于是,择日归来,除杂芜,酿桃花,修老屋,种桑菊;捻几寸光阴,筑一段往事......

我欲在桃花湖畔造间爬满青藤的山水田园小屋。邀一群好友来此修篱种菊,闲时细理繁花,快乐时取一瓢桃花酿,共酌几节惬意时光。
不以闹市繁华为喜,不以时光荏苒为悲;在诗行里打坐,在静坐中悟禅。拥山水为怀,以晨露皎月为景,再赋一首新的《桃花源记》。
堇色莲花里,梦里不再身是客;诗行剧中,你我岂敢相忘于这片日渐撩开神秘面纱的桃花湖!

4.《湖畔老屋》之一
作者:周慧怡(网名:雨嫣)
每一个人都有自已的家,在我的心中,那青山环抱、两岸桃花盛开、碧水涟漪的桃花湖畔的老屋,才是我真正意义上的家。
老屋坐落在秀丽的桃花湖上游,面积不大,四十平方米,临湖岸而立,靠近桥头,在一栋老式建筑楼房的二楼。它建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中旬,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在当时,是父母单位上的第一幢家属楼,还要凭资论辈才能分配到。现在,虽然年久失修,显得破旧不堪,家俱也陈旧得老掉牙,空置了近二十年,到处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父亲已经逝世十五年了,他最后一次去看老屋,打扫卫生,应当还是十五年前的事。但老屋在我的眼中,依然尘埃不染、温馨如故,父母亲曾经的用品、家私摆设等,一切都是初时的模样。

我家姊妹虽然都不在这儿出生,却在这里长大,渡过了纯真欢乐的童年、青少年时期。那里似乎还留存了父母给我们爱的温度与亲切的叮咛声,那里似乎还能听到父亲拉京胡、我的伴唱声,那里似乎我们几个姊妹的吵闹声与欢声笑语仍在耳旁回响、心中萦绕。
一到暮春与初夏的时季,还能听到湖里涨水的急流声,“哗啦啦,哗啦啦……”的欢唱着,若一支童年的歌谣,与湖边的蛙鸣声、鸟叫声、蝉声汇成一支优美动听的旋律,其实大自然就是最优秀的音乐家,它谱的曲子,亲切、温馨、和谐。

(本文作者)
小时候,每当下午放学回家,斜阳仍高挂在明净如洗的天空,我总是喜欢静静的站在老屋的阳台上赏花,那里母亲种满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最爱母亲种的茉莉花,翠绿的枝叶,四季常青,开出小小洁白的花朵,清香淡淡、沁人心脾,还可晒干入茶,与茶同饮。还喜欢从阳台上向远处眺望,望着湖对面的翠屏般的高山发呆。
山上,是一片片翠绿色的竹海,与山边湖岸的红墙黛瓦老屋相映成辉。当烟雨蒙蒙时节,阵阵如炊烟袅袅的白云绕在山腰,飘过山尖,若瑶池仙境,让人如梦如幻,浮想翩翩。当清风穿过茂密的林子,竹枝随风婆娑起舞,似一波又一波的绿绸在眼前翻滚着,与荡漾着的碧水湖,连接成了一片,非常的秀丽、壮观。

那时候,青青的丛林峻岭是我们的果园,湖光潋滟的桃花湖是我们的游乐场,老屋有我的父母双亲、有我的兄弟姊妹,是我温暖的家。那里有我年少时的伙伴,还有遗落在湖畔边如花般的青春年华。
青山插白云,碧水种莲花。
朝闻鸡犬吠,暮品诗酒茶。
2018.5.5于长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