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华《雨还在下》的语言和表现手法
雨还在下
雨还在下,我写下这句话
仅仅是喜欢而已
这样写下来
整个欧洲上空就会布满阴霾
专业人士管这叫被低压气带所控制
而整个的美洲
自加拿大的魁北克到美国的佛罗里达
都会阴雨不断
频频发生一些泥石流、滑坡和其它一些洪涝灾害
雨量最集中的地方是大西洋的一个无名小岛
它可能连续下雨两个多月了
我想象它就要沉到大海里面了……
而我这里的干旱
仍在继续
“雨还在下,我写下这句话时/仅仅是喜欢而已”。首先,这场雨就是由这句话,这句“雨”话,引发的关于雨的联想。由此,进入了一个虚构的想象的雨的世界。这场雨,不是空间里的,是纯粹时间中的,不是客观的,而是心理上的。这也就是柏格森所谓的“绵延”。意识之流,生命之流。
其次,它是一场想象的雨。人为什么会想象? 诗人为什么会想象这一场豪雨?梦是愿望的达成,想象何尝不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而又渴望的东西,在想象中得到满足。干旱,太干旱了,所以渴望一场雨,一场暴雨。想象之前,必有一个被想象的事物,这个事物就是源于生活源于现实的各种印象。欧洲,加拿大的魁北克,美国的佛罗里达,大西洋的一个无名小岛……就是诗人脑中的关于世界地理的印象。而阴霾,泥石流,滑坡,小岛被淹没,是对因雨水引发的自然现象自然灾害的印象。这场豪雨,就是对上述印象的组合和重构。想象中的这场豪雨,实在太大了,自加拿大的魁北克到美国的佛罗里达,频频发生一些泥石流、滑坡和其它一些洪涝灾害,大洋洲的一个无名小岛,连续下雨两个多月,就要沉到大海里面了……这个画面,鲜活,生动,诗人的想象力和幽默感,可见一斑。 还是那句话,要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细节,细节,只有细节才能做到。
最后,“而我这里的干旱/仍在继续”。诗人从虚幻的想象的世界中回到了当下,回到了现场。诗,要有现场感。最后的这两行,很有必要。像跳远一样,运动员起跳前,要有一个踏板,踏上去,才能跳得更远。现场,客观事实,就是运动员起跳前的踏板。
那么,这首诗的构成,从时间的先后顺序上,它应该是,我这里太干旱了,我渴望一场豪雨。不,在我脑子里在我想象中,它已经开始了。因而我写了一行“雨还在下”。接下来,一个“雨”的世界诞生了。
诗评家们评论这首诗时提到了“梨花体”。什么是梨花体?我认为它就是语言上的一种追求。纯正的口语,自然而然的口语,日常用语的诗化。口语诗的口语,它不就是我们以为的口语,不就是“我手写我口”,而是从实用语中提炼出的口语。它和平时交流的实用语,还是有区别的。首先就是指向不同。我们平时说话,只要对方听明白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偏重内容,而诗,它指向的是一个艺术的世界。语言艺术,不仅仅要有内容,还要有形式。那是一个更倾向于形式的艺术世界。更有甚者,他们认为诗的意义就在于形式,在于它的形式价值。语言就是游戏,只要它好玩,给人以美的享受就可以了。其次,还需有对词汇本身的提纯。平时交流,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交流对象,我们使用的词汇也不一样。有时高雅,有时俚俗。而诗,语言艺术,对词汇的选择,要求更高。词汇是语言艺术最基本的材料,这要看这首诗它要表现什么。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词汇组合。同一个事物,可以有不同的命名。比如“死”,它是一个基本事实,但说法太多了。逝世,过世,驾崩,上西天……诗中如果出现“死”,就要根据需要,做出最佳的选择。有的诗人,喜欢用极其下半身的词汇,对语言做出这样选择,也不能说明你就真的口语了,就真的先锋了。第三,诗化语和实用语相比,要自由得多。诗就人的自由的实现。实用语,没有多少自由可言的。我们平时交流,多是客套话,一些程式化的东西,甚至有些口是心非。法国心理现代主义小说家们,在语言系统上有新的发现。他们认为,除了我们说出来要别人听见,用于交流的,还有在对话中自说自听,别人听不见的,它被称为“潜对话”。两个语言系统,同时存在。对话中的“潜对话”,心语,更自由,更真实,更能反映人的真实存在状态。艺术要“真”。除了表现上的真,真切,还要有事实上的真,真相。语言艺术,要触及这个领域,要表现这个领域,表现人最真实的存在状态。
大友
2019.12.23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