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冷,儿时记忆中的冬天更冷,也更值的回味。
那时的冬天才叫冷啊。地都冻得裂开缝,雪化时水来不及落下就冻成了冰,我们叫它溜溜坠。每年冬天,总有那么几天,让人实在难熬。即使是晴天,太阳弱弱地照着,寒气却丝毫不减。真正深刻体会到寒气刺鼻是什么意思。一出门,扑面的冷风钻到鼻子里,有一种呼吸困难的感觉,那是最让人难受的。等到嘴巴和鼻子适应了,耳朵又被冻的生疼,手脚也跟着麻木了,浑身没有一丝暖和劲!我每年都冻脚冻手,冻了之后就红肿起来,胀得很难受。但最难受的是冻了的手脚暖过来之后的痒,不挠痒痒的心烦,挠又疼的钻心。娘总是给烧一盆热水,让泡泡冻了的手和脚,说是用姜抹抹管用,其实也不见效。总得熬过三五天肿慢慢的消了才见轻,如果再次冻了那种疼更难忍受。有一年我的左手冻的裂开了口子,中指和手掌处都能看见骨头。至今,虽然我的人瘦,但左手一直胖乎乎的,可能就与小时候冻手有关吧。说来也奇怪,左手一般都在袄袖里藏着,写字,吃饭都用右手,反而右手倒是冻的轻些,现在想来可能是右手经常活动的缘故,那生命在于运动也就有道理了。不耐冻的孩子脸上还会留下冬天的杰作,厉害的就留下了永久的疤。
那时候,冬天穿的是厚厚的棉袄棉裤,虽然不好看,但娘缝制的棉衣柔软暖和。面料是旧的,洗得干干净净。每年都翻新一次, 棉花虽说是旧了些,也撕的软软的,压的均均匀匀的,穿着很舒服。那时,还时兴戴暖袖,就是用好看的花布,絮上棉花做成的棉袖筒。大约十来厘米长,冷了就戴上,不冷时就摘下,很方便。特别是爱冻手的孩子,都喜欢戴暖袖。
初中时,我住校。一下带一周的干粮,用网兜装着送到学校火房去腾干粮。从火房拿回教室干粮都凉了,再就着凉咸菜吃。几个同学围在一块,相互品尝着各家的咸菜,边吃边说好吃好吃。有时吃了顿饭还没暖和过来,再多喝热水取取暖。冬天靠火炉取暖,每天下午放学后在宿舍生火,怕中煤气晚自习后熄火睡觉。一盘大土炕,土炕上铺着厚厚的麦秸,其实就是在草窝里睡。一炕能睡十几个同学,挤着也没感觉冷。睡前大伙聊聊天,热热闹闹,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也是那么有趣,现在想起来,总是很暖。有一次我的暖水袋漏水了,弄湿了大片被子,正感到不知所措时,好几个同学邀我同睡一个被窝,刹那间仿佛感到煦暖的阳光,一丁点也不冷了。忆中的冬天对我来说,严寒之中也充满了暖暖的爱意。
如今的冬天,远没有记忆中的冷,即使在最冷的那几天,也不过如此。不知是全球变暖的影响明显了,还是衣服更好了,还是家家户户,学校都取暖了,没有见哪个孩子冻手,冻脸。再听人说,好冷啊,也不过虚张声势罢了。
冬天是冷,记忆中的冬天更冷。但记忆总是美好的,冷,又算得了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