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又是古代民间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农历十一月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地球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一过,北半球白天逐渐变长,黑夜逐渐变短。所以古人说:“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
古代先民对冬至节很看重,视其如“亚年”,还有“冬至大似年”之说。其节俗仿效除夕、新年。宋孟元志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捕,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冬至”这天,皇帝还要接受百姓朝贺,礼仪隆重,称为“排冬仗”。现在的冬至节日气氛虽不如过去,但民间仍保留许多有趣的风俗。
一是“冬至”有吃馄饨或饺子的习俗。关于吃馄饨,传说起源于点人冬至祭祖的食品。上古时,天地混沌如鸡蛋,盘古生其中。盘古长成,天地劈开,使阳气上升为天,阴气下降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与天,圣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来才有”三皇”,也才有人类万物。古人为纪念和祭祀劈开混沌世界的盘古,感恩戴德便用混沌之象的食品“馄饨”敬献祖先,所以冬至吃馄饨兼有贺祭的双重意思。
关于吃饺子也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以前冬至时人们是吃面条的,有一年冬至,医圣张仲景突然发现穷人面黄肌,不少人耳朵都冻坏了,于是他让弟子们支起大锅,将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作料馅,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人们吃。吃了的感觉浑身温暖耳朵发热,就这样治好了人们的耳伤。后来每年到冬至这天,人们效仿圣医传授的做法包“娇耳”吃。时间长了大家依形叫名,把“娇耳”逐渐称为“扁食”,以后又叫成“饺子”,但三滩至今还叫作“扁食”,并一直流传“冬至吃了扁食,不怕冻坏耳朵”的谚语。

二是冬至有敬师之俗。盘古开天地有了人类万物,学生受先生启蒙才识文断字,所以冬至敬先生是很自然、很庄重的事。过去三滩学生敬师的形式都是视家境情况而定,生活一般的给老师带点干枣,瓜子之类,生活好点的也有叫吃一顿长面的。但不论贫富,主要是尽力尽心,多少、好坏老师不介意,不像现在那样势利,以礼物好坏、财钱多少分亲疏、别好恶。小时候我家里穷,曾给老师送了两个炕铜烤的洋芋,老师一样高兴。
三是有“数九”之俗。三滩人把冬至也称“数九”或“交九”。“数九”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九天为一个“九”,个冬天共有九个“九”,至惊蛰后六天,共九“九”八十天。民间有“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之说。这是由于到冬至这天,太阳对北半球的照射最倾斜,“日影长之至”,昼最短,夜最长,地面日照渐少,温度渐低。所以“三九”前后是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就进入了“数九寒天”。人们期望春天来临,所以就“数九”。
三滩还流传一首数九歌,内容是“头九暖,二九冻疼脸;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不用袖手;七九鸭子,八九雁,九九耧铧遍地窜。”意思是说刚交九的头九天还比较暖,二九就冷了,把脸都能冻疼。家中养的狗最不怕冻,然而到三九四九时,冷的能冻死老狗。
到了五九六九,天气逐渐转暖,人们外出可不用在袖筒里袖手了。到七九河鸭就来了,八九雁北迁了。九九尽后,春回大地,春耕春播开始,播种的耧,犁地的铧在牲畜牵引下来回又忙碌了。
(陆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