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秋尽冬初的早晨启程去拜谒神往的圣地韶山。复兴号缓缓启动,窗外熟悉的景致慢慢向后退场,每一秒都是熟悉的景象,每一幕都是全新的开场,匆匆而过的景物如匆匆而过的人生,退去的都是记忆,前方映入眼帘的,全是未知的生动画面。进入遂道,除了一闪而过的标灯,只有呼呼的风声穿越在时空里,淹没了记忆中的多彩图画。
列车冲出遂道的一霎那,耀眼的光亮剌得人睁不开眼,待眼睛适应过来,阳光下的山光水色村庄街景又换了一番新的模样。山峰时而陡峭,时而平缓,时而怪石嶙峋,时而树木苍翠,时而沟豁纵横,时而良田万倾。流泉自山顶倾泻而下,描绘落九天的瀑幕,金黄的柿灯挂满树梢,在初冬的寒风中点燃熊熊的烈火,与山间一丛一丛熟透了的红叶相互照映,极致地抒写着云贵高原初冬的情怀。远山罩着一层藏青色的薄雾,如美人头上披着的轻纱,山峰若隐若现,有点欲抱琵琶半遮而的韵味,诱人神往,浮想联篇。车箱里的旅客有的小声聊着天,有的玩着手机,有的翻看车上的书报,有的观赏车窗外的景致,有的闭目养神,形形色色百态千姿。村庄的炊烟袅袅升腾,向上的姿式漫妙优雅,极尽所能地想要接近漂浮的白云,或许,那里就是传说中的仙境,那里才是归途,那里就是生命的召唤。油菜、小麦、蚕豆已在田畦里郁郁葱葱,它们要在这个漫长的冬季里积蓄能量,等候春风的呼唤,孕育生命的辉煌,这是它们的向往和使命,让该来的来,该经历的每一个环节都不要错过,这是生命的过程。
过了邵阳,湖南似乎还在秋天徘徊,没有进入冬的状态。丘陵土包上的树叶依旧青翠,偶尔有一两枝浅黄探头张望;田里的稻茬依旧齐整整地直立着,还是刚收割时的样子;荷塘里虽然没有花,但荷伞依旧三三两两的撑着,新盖和萎枝相互映衬,刻画着岁月的沧桑。长沙下高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到韶山冲。下车时已是黄昏,正是饭点,杨家大院民宿馆,家常菜,每桌一碗据说是毛主席爱吃的红烧肉、一碗当地特产油炸熏干小鱼、一碗木耳炒鸡块、一碗辣椒炒酸豇豆、一盘蒜泥炒青菜、一钵紫菜鸡蛋汤。一路的旅途劳顿,大家吃得到是爽口。
毛主席铜像广场人头攒动,早早的就聚集了很多人。铜像矗立在韶山冲广场,座西南、朝东北。这里背衬韶峰,是韶山冲的中心,距主席故居,毛氏宗祠、毛泽东纪念馆都很近。人们朝铜像默默祈祷、顶礼膜拜,为伟人的初心和梦想点赞,为领袖的信心和伟业喝彩,为新中国的复兴聚集能量。毛主席手持书卷凝目远眺的立像。像高六米,基座高四点一米,铜像总高度十点一米,暗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纯铜打造,重达三点七吨。毛主席身躯高大,体态稳健,着中山装,双手握书卷置于胸前,脸部饱满神采奕奕,眼前流露出深藏在心底的欣慰和笑容。这个形象,是按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的形象设计的,是毛主席在刚刚向世界宣告一个中国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向城下欢声雷动的十万军民,向全国四万万同胞以及全世界仍在受苦受难的人民发出深情注视的那一瞬。这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的形象,这是一位伟人、巨人的形象,他在瞩望未来,稳健、沉着、自信、坚毅,从他身上你能感受到巨大的力量。铜像于1993年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由刘开渠和他的学生一起雕塑,一代伟人以这样的方式叶落归根。了了他老人家回家养老的遗愿,也了了韶山冲人盼望伟人回家的愿望。
韶山冲老屋,坐南偏东,土木结构,泥砖墙,青瓦顶,一明二次二梢间,左右辅以厢房,进深二间,后有天井、杂屋,共十三间半。这是毛主席出生和少年时代生活过的地方。右厢房第二间是毛主席父母亲的卧室,右厢房第三间是毛主席少年时代的卧室兼书房。右厢房第一间通常是吃饭的地方,室内陈设一应俱全,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故居的附近还有毛泽东少年时代读书的私塾、游泳的池塘等处遗址。滴水洞是毛泽东别墅,位于韶山冲西边的角落里,与主席故居相距三公里。由滴水幽壑、虎歇坪、龙头山等自然风光与滴水洞一号等建筑组成。滴水洞一号楼是一栋青砖青瓦的平房别墅,看上去朴素大方。1966年6月18日至6月28日,毛主席曾隐居在这里,住了十一天。一号楼现已辟为展室,有毛泽东主席当年住在这里使用过的办公室、卧室、会客厅、会议室等。此外,还有防空洞,具有防震、防毒、防核爆等功能。
入夜,大型实景演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如期开演,以史诗的手法与实景的演出,演绎了毛主席波澜壮阔的一生。这是一场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革命史诗钜制。以最巧妙、最复杂、最多变的舞台组合方式——中国版图舞台、以多舞台呈现多视角的演出模式,超大面积的投影,创造了绝对是顶尖技术和视觉震撼的舞台剧盛宴。同时,观众席整体移动,2000个座位上的观众与剧情之间在情感和情绪上互动交流,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是传统教育的精神食粮,是红色基因传承的国家使命。这片红色的土地,这块诞生了伟大领袖的土地正在沸腾、正在新时代纵情高歌。不忘历史,不畏将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继往开来。这,应该也是毛主席的殷切希望吧!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郭运伯,1971年生,贵州省盘州市人,喜欢写点小诗小文,喜欢观赏古物古景。1990年开始陆续在多家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新、旧体诗、辞、歌词和短文,多件作品被多部诗词文集收录,作品被“当代作家代表作展藏馆”收藏。简历辞条收入“世界华人网”和《跨世纪中华文艺人才大典》(1998)、《世界华人专家名典》(2001)、《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2001)等多部辞书。现居贵州省盘州市双凤镇封家湾居民委员会。
注:图片和音乐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主编:138871142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