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印记
文/郝华林
走进清华一周,亮光清远。
2019年12月,霍州人才综合提升班,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院培训学习一个星期,时间不长,锦华追远。我名的华前置,清华中的华在后,也许有一种天然的“华”字缘份。

我作为花甲年龄的学员能在美丽的清华园学习,有万幸中的福气。
清华是万众仰慕的高校,平时只在书本和媒体中了解,记住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走出北京西站,当看到班主任王责鉴持“清华大学”的牌子迎接我们,高兴中不敢相信,我真来到了清华。

清华校车转动的轮子,启动了我记忆的片子。
61岁进了清华,16岁怎么没有来?1975年16岁初中毕业,学习好,成份不好,连高中的校门也不让进去。虚报了两岁,当了一名煤矿工人。1977年恢复高考,初中知识的我,那有能力考大学,清华只能是空滑。
爱学的志趣,补钙韶华。童工也没放弃学习的念头,每年订20多元的文学杂志,零碎自学,利用井下矿灯亮光背诵《红楼梦》,又报考《山西青年》筹办的开放性刊授大学。嗅着词组的味气,步着自修的课程,五年捧回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想着、读着、背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梦里回忆清华园。

骑着文字飞行,散文里觅芳华。书不离身,学不误时。利用机会游阅万古江河,走马观花人造景观,不去景点,多进书店。几千册散文书籍开在书房。文中味,词中道,悟出文理,写出文章,《散文选刊》等刊发,被吸收为中华文学学会会员,收录《散文世界》。在京开散文论坛会,捧着季羡林散文,在北大路过清华,默记季老的《清塘荷韵》,看了看清华大学的大门。
乡间行走,大地生繁华。从一个山庄玩土者,到一个坑下挖火者,又成一名乡镇主政者。与村、与民、与地是三个工作主题。霍州那山、那沟,跳动起灵感的音符,喷涌出石头般的句子,那水果、那田园,泥土般的亲切,成了文中段落。那村、那人,乡土般的纯真,变成散文中的灵物。泥土中生成的文章,有地香、有地力,有灵性。文飘南征北战,期盼有一篇被清华大师看到点评。人进不了高校,让高端导师指点,也生一股清风,也得一点芳华。

太岳神韵,霍山放华。时光飞逝,年龄到站。文字为羽,飘进心园。霍山放彩,编创《霍山》杂志。霍山为季刊,一年四期,8年多30期《霍山》印发。霍山是霍州的名片,霍州的窗口,霍州的灵光,乘在清华大学培训的课余,我底气十足的把一本第29期《霍山》杂志,摆在清华园图书馆的书架。
步入校门,吸收精华。学府院宾馆一夜无眠,期盼天亮,想尽快看看清华长什么模样。清华校徽佩戴,细读清华学员手册,我成为一名清华人。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的课题安排,具有高层次。我认真听讲,细心领会。学、问、思、辩、行五要素特征,灵活性的展开。一星期七天,每堂课,每个老师,像北斗七星一样,在我心空闪亮。

清华清心、风物风华。清华好大,一直的追求,一周的亲见。我要看个够,爱个够。休课时间,用手机指掌图,引导不走重复路,任我行。游历校园,品味风物。我与段文洋,看图书馆、人文院,人文里有风物;我与乔亚明看美术馆、吴冠中展、又观齐明楼、明理楼,亚明随我明理中求风华。
人才林立,亮丽清华。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我在展板前注目,器识为先,立德立言。人才墙里度过,清华院士林立,自强不息。

我为木命,也是一根木头,名字中有林。我女儿郝晓霞2003年考入云南大学。云南大学的前身为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誉为小清华。1946年从昆明迁入北京清华园复员开学。
晓霞女儿是凭一股劲头学习考入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的,也有清华大学的基因。

华林本人是凭一只镜头,记录、传承、分享霍州民俗风情,获得民俗摄影奖,冠以市委联系专家,走进清华的。

女儿读过先期清华,我又是清华人,一个家里就出了两名清华人。
郝家有木,名字含林。沐汾水波浪,浴霍山灵光。
我也水木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