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连佳新音频小说连播《黄河岸边的孩子》第二章(八)安群诵读 来到学校,我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乐器,也感受到同学们对音乐的热爱。每个宿舍都有自己带来的什么二胡、三弦、四胡、萧、眉等等,我看组织一个民乐团绰绰有余。每天晚饭以后,你就听吧,那吹拉弹唱就开始了, 这些民间乐器都是中国西部特有的, 悠扬的乐曲不断地从各个屋里飘了出来,或单曲或合奏,或思乡或激情,拉的人真情投入,听的人尽情欣赏,好一幅校园和谐的景象。
河套有一句话,叫做“迈出门坎就回头,看不到烟囱哭鼻子。”是说后套人恋家没出息,看不到自家的烟囱,就已经想家了。没想到这回河套的同学们没有一个哭鼻子想家的,那些来自城市的孩子们,倒犯了“思乡病”。在学校过第一个中秋节的时候,那些城市来的孩子们凑在一起,凄凄惨惨地哭成一团。我奇怪地问一个大个儿:“你们为什么要哭?”“想家呗,难道你不想家?”“我不想家,没有你们那样没有出息。”其实,我的心也在隐隐作痛,只是不知道自己惦念的“家到底在哪里?”陆陆续续地有人要求退学了,他们也来动员我一起回去,我果断地拒绝了:“一个半途而废的人,回去能做什么?”
按照学习进度安排,第一年是基础理论,第二、三年就进入专业课程,大家看着那些书本开始发呆,什么《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微积分》《工程制图》《机械制造》《机械制图》···,唯独没有我喜欢的文学。厚厚的一摞全部是大学的课本,我们这些学生要跨过高中直接上大学的课程了。那个年代刚好也在搞教育改革,看来我们是试点学校之一。学习不好的同学总爱在一起发牢骚,先是针对老师,然后埋怨学校,最后就是谩骂主管部门——第八机械工业部。男同学们总是喜欢倒着说,后来养成了习惯,就改不了了。
那时一切都按系统管理,八机部主管农业机械,我们学校的一切工作要听从上级的安排。既然是教改,就免不了要开会交流。一次星期天,在大礼堂里召开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经验交流会,我在播音室里值班,一方面看书也为会议服务。一位坐在台上的女干部,好像是某个卫生学校的校长,走到播音室来倒开水,看着我的课本,奇怪地用上海普通话问:“喔,你们的课本?这可是大学课程啊。”我怯生生地回答:“我们现在就学这些内容···。”“懂吗?”“大部分吧,能听懂。”“看来你们这个教改是成功的哦,你们的上级部门···,”我想都没想话就冒了出去:“是机八部管理。”那个女干部瞪着我:“你说什么?”“没有错,就是机八部,中国机械工业第八部。”看着我真诚的眼睛,这位女校长疑惑地自言自语:“机八部···?这个名字不好吗,多不雅观,不好简化的吗,呸,还是大机关呢!”她端着水杯一扭一扭地回去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