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如何写诗
与各位老师商榷
文/秦雁南
本人经过四十多年来的诗歌创作经验,并结合我对学习唐诗的感悟,下面浅谈我对诗歌创作的一点理解。
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中的一座丰碑,也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三百多年间的社会现实,并成为古典诗歌的典范,给人们以历史的借鉴和享受。就其达到艺术高度来说,无以达到登峰造级之程度。
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之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动手。”,这当然不是说此后便没有好诗了,所以我在这里结合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全国诗词名人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的问题,实为班门弄斧,敬请笑纳。
第一,谈谈写诗的形象思维
毛主席说:“诗要形象思维。”,他老人家并且指出诗人要遵循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才能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
的确,唐代之所以诗味隽永、流传千载,就在于他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遵循形象思维这条艺术创作规律,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生动、瑰丽、新颖的艺术形象,以达到抒情状物,写意图貌的目的。在唐人的诗歌中,一个共同的艺术特色就是情与景遇,而景愈深,景与情合,而景更新。诗人在形象思维的艺术创作中,尚用五色丝线织出一副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生活画面,给人们展现广阔的艺术形象天地。
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人用白日,青山,黄河,碧海,这些大自然中本来就是壮观的景象,构成了一幅气象雄浑的图画,正是在这些蔚为壮观的景物启示下,开拓了诗人思想境界。而这种思想境界,只有和这些景物融合起来,才显得更为阔大高远,诗意浓郁,含义深刻。
像杜甫的《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以,
天地一沙鸥。
诗人从回归途中,月夜泊舟江岸,岸上细草拌着微风,江边危樯夹着渔舟,遥望茫茫天际,万里寒星垂挂,旷野愈显得格外辽阔。近看江中急流奔腾,月色恍惚如同喷涌。就在这气象阔大,景色如画的环境中,杜甫先生漂波他乡,沉沦不遇,发出了深深地感慨,志在为国。然而如今功业无成,却如同孤寂的沙鸥,飘泊于天地之间!全诗因景寄情,情景交融,沉郁苍凉。
从其结构析,首联写江夜近景,刻化了孤舟月夜的寂寞境况。颔联写远景,雄浑阔达。颈联正话反说,抒发休官的忧愤。尾联诗人以沙鸥自比,转徙江湖,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第二,写诗要语言精炼,篇幅要短小,艺术形象要鲜明。
就是说,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比较小的篇幅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这又是唐诗的一大特点。并通过极富特征性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感染。可想诗歌如没有鲜明的艺术形象,那就失去了美学的价值。作为最精炼的语言艺术的诗歌,要用艺术形象反映生活,抒写情怀,那就必然和诗人的艺术想象和幻想结合起来,选择最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提炼、概括,塑造生活,开拓意境,从而使反映的生活更集中、更生动、更突出、更典型。
像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它表现的并不是某一具体事物,只是因巴山夜雨池沼涨溢、微透寒意,勾起了诗人羁旅他乡寂寞惆怅之情,以及因此产生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在精短的四句诗中,虚拟亲人探寻归期,以表现怀念亲人之情。实写巴山秋夜雨景,以烘托孤凄寂寞之感,悬想来日重逢欢会之景,来寄托诗人真诚地愿望。虚实相间,情景逼真,朴实生动,余韵悠然。
第三,写诗要着意“语奇体峻,意亦透奇”,也就是说“语不惊人誓不休”。
如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
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原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征。
将军金甲夜不脱,
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线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虎骑闻之应胆慑,
料如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先说这首诗“体峻”,也就是章法的奇峻。试看此诗一开头,便写雪海、荒漠、大川、狂风、飞沙走石……,突兀而起,劈头而下,使人猝不及防,真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今人惊绝”。它是这样的罕见,这样的奇特,这样引人入胜,使你不得一口气把诗读完。当然“起手贵突兀”,很多好诗都有这样的特点,如李白的《将进酒》,一开头便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气势是何等非凡。这样写诗的发端,将有何等的艺术效果。
再说“语奇”,就是语言的清新、奇特。关于边疆荒漠景象的描写,唐诗中确实有不乏名篇佳作。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固然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但它给人的感觉是相对静止的。而岑参这首诗,则风格迥异。“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写得是多么有声有色、动人耳目!“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风满地石乱走”,更是气势砰訇,而且带着怪异的色彩。试想“碎”总是和“小”联系的,现在的碎石竟“大如斗”,“石”本来总是处在静态之中的,现在竟“满地乱走”,简直成了活物,就像赋予了生命一样,用语真是奇而又奇。
再看一下这首诗是如何“意亦造奇”的。“意亦造奇”就是立意奇、构思奇。他这首诗分明是为出征的大将送别而作,但他即无冠冕堂皇的颂赞之词,也无空洞乏味的祝勉之语,更无片言只字表现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分明是写于大军未岀征之前,诗中却悬想将士们行军的情况。似乎诗人自己也是这支劲旅中的一员战将,荷戈持戟、顶风冒雪、夜涉沙川、营中草檄……。一路悬想下去,好像走过了千里征途。这首诗可以说通篇都在悬想,直到最后才用“料知短兵不相接,车师西门伫献捷”两句表明诗人已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了。最后几句预告敌人闻风逃遁,王师奏捷凯旋。不但令人信服,而且被诗人的那种豪迈乐观地情怀所感染。
第四,写诗的艺术风格在于多样性。
唐代诗人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自由地、大胆地、驰骋于艺术想象的天地,真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唐诗有的是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有的由巍巍高山到滚滚长江;有的由瀚海到逶迤平原;有的由人间到天上;有的由现实到理想,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它们争奇斗艳,飞采流霞。无论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刻画入微,婉转细腻的诗歌,像杜甫那样格律谨严、气韵沉郁的诗篇,还是以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进行创作的奇特奔放,写意传神的作品。像李白那些自由奔放、响遇行云的乐章,都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艺术世界。就是在这两大基本创作方法下所包容的各派,也并非千人一面。初唐的王勃,杨炯,卢兆邻,骆宾王,他们都是“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王勃的诗文高华。杨炯的诗雄壮浑厚。卢照邻的诗淡雅清藻。罗宾王的诗浅显易懂。又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的边塞诗,意境、情致、风格也都各有千秋。
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歌豪放,雄劲明朗,“犹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雄壮”。他的诗歌表现了他那个时代的风貌,表现了诗人的进步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战斗精神。“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壮丽诗句,对封建,统治者以“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的有力抗争和嘲笑。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宵万古愁。”
古诗中虽然有“将进酒,乘太白”,写饮酒的事,但李白却借了这旧瓶盛了色、香、味各不同的新酒,用豪迈奔放,何等浪漫的手法,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的悲愤和抑郁之情啊!同样是浪漫主义的诗人,而李贺的诗奇峭、险避、幽艳,风格也各异。
在唐代众多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可以说也是流派分立,风格多样。杜甫的沉郁顿挫,苍凉悲壮。白居易通俗明快。浅切坦夷。刘禹锡的雄深精切。韩愈的奇崛兀傲。杜牧的俊迈清丽。李商隐的艳丽精深,这都是在现实主义生活基础上,按照客观事物多样性进行艺术多样性的创作的结果。
第五,谈谈我多年来学习唐诗后的点滴收获。
在四十多年来诗歌创作的六千余首中,摘录一二,请君笑纳。
其一,《进石门》
记得当年进石门,
林密水重花木深。
药香粮丰农家乐,
牛羊成群满山村。
特殊年代进石门,
林子砍光羊打闷,
百药遍山不许采,
农夫家妇愁破眉,
八十年代进石门。
少女高歌鸟鸣
林,
五谷丰登羊满坡,
泉水静静过山村。
注:该诗写于一九八一年,荣获山西运城《河东文化有奖征文四十年活动》二等奖。
其二,《勇登汤王山》
雪压巨石石愈坚,
勇登汤王山之巅。
放眼云海苍茫处,
傲然屹立在人间。
注:此诗刊登在《桐乡文学》
其三,《夜游三亚湾》有感
夜游鹿城三亚湾,
碧海明月水连天。
两岸灯火万千家,
远古情话颂阿丹。
游轮轻步深海去,
船舱美女歌声绵。
海风吹得游客醉,
不知天上和人间。
注:此诗刊登在《桐乡文化》
其四,《华山组诗》
(一)、
西岳华山势雄奇,
天下险峻位第一。
雄鹰难从凌绝越,
数峰耸天云飞急。
悬崖峭壁景苍茫,
鬼斧神工松飘逸。
仙骨傲游霄汉间,
风流韵泽天河齐。
(二)、
攀登险如梯上天,
飞鷂难从台中翻。
步步挪脚魂窍出,
自古人来胆生寒。
(三)、
举目远望似银河,
云飞寒起凤鸣和。
低头岂敢望咫尺,
匹夫当关谁人夺。
(四)、
巨桧乔松蔽荫浓,
风穿林间气爽清。
如吟如脉神旷怡,
金石敲击起涛声。
居高临险长野阔,
云海苍茫染东峰。
朝阳台上望玉女,
放眼尽览日俊红。
(五)、
壁立千仞步惊心,
脚下遍踩惊飞云。
神亦出窍长空游,
梦如过海手握魂。
(六)、
巨石压母沉香惊,
携斧劈石闹天庭。
只因幼小无敌力,
夺路奔山泣哭声。
霹雳大仙知缘由,
六韬三略传神功。
黑云洞开母得救,
万年永传大孝名。
注:其组诗已被《童缘依梦》、《广州文化头条》等多家文化平台釆用。
各位老师,以上则是我多年来学习唐诗后的一点见解。浅显之见与拙作,敬清各位名家斧正。
初稿作于一九八四年四月
再稿作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