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深似海
——写在母亲的周年忌日
文/康治理 (安徽/合肥)
【引言】光阴荏苒,时间飞快,一转眼就是一年!昨天是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日子。去年的今天,母亲因病住进医院,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最终还是天不佑人,撒手人寰,赴了瑶池……
母亲走了,走的那么匆忙与遥远,留下的是茫茫岁月中无尽的思念,这种思念,随着时光的流逝愈发强烈。一年来,这种思母之情经常如潮奔涌,无休止地叩打着我记忆的闸门,我尝试着用我稚浅的笔断断续续写出母亲饱经风霜的人生片断和二三遗事。
在这周年忌日之时,我从遥远的安徽合肥独自来到故乡这个生我养我的乡土僻壤,在荒凉的墓地泣血含泪,祭奠母亲。眼前仿佛浮现出母亲熟悉的身影和她那慈祥的音容笑貌,故写短文,追忆、怀念之!
记得是1988年,那年我刚满五岁,为了照顾家庭,经过多方努力,父亲从外地的靖远煤矿调动到我们镇上的黄羊购销站。父亲从十几岁离开家去外地煤矿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终于回到家乡和一家人团圆,每天都能和我们围坐在一起吃饭,那时的我因年龄还小,加之生性活泼,无忧无虑,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很美好,尤其是习惯了起早睡晚的母亲,虽然家务农活大部分都还是她干,但还是很开心。因为父亲是吃商品粮的国家职工,每个月都有固定的“麦儿黄”(家乡人称月月有工资),虽然不算太多,但在当时农村人均收入很低、消费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还是够用的,由此家中拮据的生活状况也有所改善。每天傍晚我们姐弟三人在家一边做作业,一边等着父亲下班回来。
每天如此重复盼父亲早点回来的理由很简单,就是希望他给我们带来各式各样好吃的,要么是零食,要么是路过街上买的熟食(我从小喜欢吃零食的习惯估计就是那时候开始的),晚上我们三个人做完作业后嬉笑打闹,母亲则和父亲闲聊,聊着一天来庄子上发生的八卦新闻和一些我们似懂非懂的陈年往事,一家人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绝与耳,家的氛围和谐温馨。有时父亲一高兴,还会把他上衣口袋插的圆珠笔奖励给我们姐弟三个中表现最好的,当然我是不会得到奖励,因为我从小就不好好学习。我在小学的时候班主任是我本家堂哥,不然我可能经常要被老师请家长挨凑。大姐学习好,二姐听话表现好,看到她们每次拿到父亲的奖励后,我非常羡慕,但最后她们还是把好看的笔悄悄的放在我的文具盒内。
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凭着父母勤劳的双手和精打细算,我们家的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由于我家房屋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过多年的风吹雨淋,一遇天阴下雨,外面雨小屋里雨大,难以遮风避雨,这时候,父母就盘算着在院子西边盖几间砖房,那时候庄子上盖砖房的人家还不多,正好小舅舅就是乡间最好的泥瓦匠,自古以来不论是国家还是个人家,打庄、盖房、兴土木都是大事,所以父母毫不慢待,从准备建筑材料到干活师傅的伙食,母亲都事无巨细的盘算着,而父亲因多年在外地工作对乡下盖房不在行,所以盖房一事全由母亲主要打理,虽然很辛苦,但母亲还是很高兴的,每天乐呵的忙前忙后,跑里跑外,从不埋怨叫苦,加上她习惯性的大嗓门,好像每天有使不完的劲!那时我们尚未成人,根本体会不到她那种为成家立业而发自内心的喜悦和兴奋。
今天回想起来,我们这个家和我们姊妹三个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母亲数十年含辛茹苦一步一个脚印从零开始支撑起来的。房子建好后接下来就是置办家具,我记得是请了木匠师傅到家里做了一部分,又去街上购买添置了沙发和床。要知道,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我的故乡甘肃省河西地区人们的生活还不太富裕,才刚刚解决了温饱,家里有沙发有床的人家凤毛麟角,一家人挤在一个满间土坑上过夜不足为奇。那年夏天,当我们三个小孩看到父母买来的沙发和床的时候,异常兴奋,每天晚上都抓阄选择睡床还是睡沙发,当我抢着躺在沙发上入睡时,兴奋的一夜合不上眼。再后来家里陆续置办了洗衣机、缝纫机、电视机等一些在那时候算很时髦的家电和日用品,只到现在我还清楚的记得,父亲把电视机买回家是在一个晴朗的初夏中午,我还在唐沟小学上学,放学后一进庄门,通过书房门看到摆在写字台上的电视机,高兴的连蹦带跳跑进了屋,一看还是台彩色电视机,电视中播放的也是我们最喜欢看的武打片《天下第一剑》,今天,电影情节已不记得了,但电影名称一直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没想到这台电视机一用就是二十几年,直到去年搬家时,我好奇的打开电视机想试一试,结果发现银屏色彩和喇叭声音居然还跟以前一样。
日出东方落西山,一年又一年!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逐步长大了,期间的日子平淡而幸福,家里也被母亲收拾的井井有条,干净卫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家里和地里的活我们也能为母亲帮把手,母亲下地回来两个姐姐帮着做饭,我也帮着喂牛放羊,拉土垫圈。
母亲一生苦命,自来康家后,抚儿育女,拉扯我们姊妹三人实属不易,加之父亲远在异地工作,一年回家不多,特别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浇灌轮水,春种秋收,都有母亲亲自动手打理,无奈还学会了套牛犁地这些男劳力才会干的农活,看着母亲嬴弱的身体和日见削瘦的脸庞,我们三个小孩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只要放学回来和星期天都会搭个下手干点力所能及的活。
去年,我从合肥回老家后,无意中从已破旧不堪房子里的旧门板后面看到了我们三个人上学时的干活值日表,值日表上详细的写着我们每天要干家务活的任务分配记录,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们确实是严格按表执行的。望着这张早已泛黄的值日表我泪盈眼眶,情不自禁!是啊!敬爱的妈妈一辈子起早摸黑的劳作,任劳任怨,风里来,雨里去,以一颗善良、慈爱、无私的大爱之心呵护着我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如今我们衣食无忧,生活幸福,各自组成了家庭,母亲正是含饴弄孙享福的时候,却撒手人寰,去了天国。每忆此事,怎不能让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母亲在世时,性格开朗,脾气温柔,既端庄贤慧,又仁慈善良,深受庄邻们的喜爱。看着我们一天天的长大成人,她的内心充满希望,应该说这一时期是她一生中过的最舒心、最快乐、最幸福的日子,那时虽然还要从事繁重的农田劳动和养育孩子、料理家务,但她毫无怨言,非常高兴,总觉得心满意足了,同时她也很有成就感,觉得这辈子有儿有女,家庭和睦,就是她要的幸福生活;想想从温饱不济到衣食无忧,从一贫如洗到家有余粮,妈妈是多么不容易啊!
俗话说,养儿方知娘的苦。今天我的小宝宝已过半岁,可惜的是他老人家临终时也未能享此天伦之乐,这就成了我们一家人一生挥之不去、又无法弥补的遗憾!今天,望着天真可爱、憨态心疼的小宝贝,思母之情由然而生,挥之不去。
德善传家久,福寿子孙宁。回忆母亲生前为我们这个家付出的全部心血和毕生辛劳,我们既敬佩又自豪,正是她刚强的性格和百折不挠的坚持以及不服输的拼博精神,铸就了我们良好的家风和健康的人格!
如今,母亲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斯人已逝,音容犹在,相信母亲如果知晓我们今天的一切,她会倍感欣慰,希望母亲在天国安好。
敬爱的妈妈,我们永远怀念您!您的功比天高,您的恩比海深!
(2019年12月8日于故乡武威)
作者简介:康治理,原籍甘肃武威,现居于安徽合肥。建筑行业谋生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