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袁枚的《题画》诗
文/静静的百合
先来看看袁枚的《题画》诗:
村落晚晴天,
桃花映水鲜。
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这是清代诗人袁枚的《题画》诗,所题之画,已不能亲见,但在诗人的引领下,那画上的景物清晰得似乎就在眼前:夕阳眷顾着清澈的水岸,这里,绿草茵茵,杨柳依依;正艳的桃花,倒映在轻柔的水波里,在灵动的霞光里,显得更加俏丽。
桃花流水,芳草之滨,一饱食之牛,正静卧休息,而在牛的背上,有一只水鸟竟“眠”在了上面,其样子安适和慵懒。一个“眠”字,韵味全出:村落的环境,该是多么的清丽,甜美,安详,舒适。如果在这里能睡上一晚,那么,全身血液中的毒素,一定能够被彻底地过滤和清除,轻松惬意,好像脱离了地球的引力。可以想象,在那个古朴的村落里,一定有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景象: “黄发垂髫,怡然自乐”。
更值得玩味的是诗的第三句“牧童何处去”。这一句,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我们的视线领出了画面,把思维引向了更宽广的空间。他去了哪里?从“牛背一鸥眠”来看,牧童离开这里,时间已不是太短。
他究竟干什么去了?难道是“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迎风拉线,渐行渐远;还是纸鸢飞天,线被扯断,如夸父一样痴迷的他,为寻找,不顾天晚?竟忘了牛儿还在水岸边,正等着他回家。
总之,这一句,丰富了画的内涵,伸展了画面的空间,使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王维,唐朝诗人,画家,苏轼非常欣赏他,对他的诗和画,作了高度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袁枚的《题画》,传神地写出了那幅画的内容;全诗只有四句话,且语言平实,毫无雕饰,但那画中之景,却栩栩如生,历历在目,如同亲见。真可谓是:画中有诗情,诗中有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