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授人玫瑰的你,貌似是时候睁大眼睛看清楚,不是人人都承受得起这样的恩情,总有那么一部分受着你恩情的人指不定内心有多想把你踩在脚底,这种大多有病,你给的药,药不对症。受人玫瑰的你,若是心理上实在过不自己心里的那道坎,又何必接下那朵美丽诱惑而带刺的花,你没办法避开那些刺,还不如把花也扔了,免得自己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治。
久负大恩必成仇。
谁愿意见一个自己先矮三分的故人?受人大恩的感觉,大抵如此,避大恩人有如避大仇人。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是如果你暂时甚至永久都拿不出涌泉哪怕是滴水回报,则又当如何?只有无颜相对,避之惟恐不及,有恩难报的压力,低人一等的心理暗示,转化为怨恨自然毫不足奇,阴暗一点的,甚至希望恩人在眼前永远消失,于是大恩即成大仇。古之高风亮节之人,施恩不望报,常常举家归隐或远迁,以免相见之尴尬,其实,这些畅晓世情的通达之辈,此举名为避世、实乃避祸,深得大恩如大仇之三昧。
为什么有大恩即大仇一说
有些人受大恩久了,就不由自主地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等到哪天恩主不施舍了,他就认为是恩主欠他的,心里就产生了极大怨恨。另外一种情况是阴谋,就像《射雕英雄传》里的完颜洪烈,为了得到包惜弱,对她和杨康施舍了大恩泽,但他却是杀包惜弱丈夫杨铁心(虽然未杀死)和郭啸天的大仇人,这也是“大恩即大仇"。
因为 大恩代表付出很多 ,付出那么多 ,肯定要求回报 ,但是对方如果不回报 ,这很容易导致自己对对方心理的抵触 ,或者憎恨 因为没有人会心甘情愿不求回报的付出 ,再者 对方得到了大恩 如果不懂感恩的人 或感觉你傻 或者你应该做的 或者感觉她对你来说有价值 日后如果你不用同样的态度对待他 他反而会感觉 你不好
怎么理解大恩如大仇这句话背后的道理
人有逆反心理或为现实所困。因为大恩无以为报,如同背债,不堪此债务之重负时,会觉得活得好累,如同仇人给自己莫大伤害而想向仇人讨债带来的心理负担是一样的。例如电影《搭错车》的女主角成了大明星,不想认她捡酒瓶的养父一样,在她成了大明星后,认为自己养父的身世会丢她的脸面,损毁她的前途一样,视她的养父为仇人,直到最后觉悟回归。如果捡酒瓶子的人对她没有养育的大恩情或者没有前后的现实落差,就没有电影起伏的情节了。
一般而言,对于心理健康的人而言,大恩即大恩,无论给予恩情的人是谁,有机会报则报,没有机会的话说句谢谢,保持感恩的心就可以了,因为恩仇未必了,保持心灵的自由,不必过于负累于陈旧的人情债务观念影响未来的生活。
为什么说大恩如大仇,恩将仇报这是怎么回事
因为人心叵测,你给他一点,他会很感激,你给他更多,他就会想要的更多,将你给他当成理所当然,你只要一不给他,他就会和你反目成仇,这也就是恩将仇报。而且这种仇比普通的恨更浓烈,就是因为人心难测啊。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这句话完全可以用在任何人身上。有些人就是这样,你对她好了,她反而会得寸进尺。跟你开各种无理取闹的玩笑,抑或是各种冷嘲暗讽。
文化浅析:老祖宗的话“斗米养恩,担米养仇”,道尽世间人性
说的通俗点就是一斗米养恩人、一担米养仇人。感觉就是好人不能做的过,做过了,别人就觉得你帮我是应该的,不帮我是不应该!做好人。也要掌握分寸!所以就有了这么一句话是:斗米养恩人,担米养仇人,把酒言欢,识人很难。真的是知人知面难知心啊!
正所谓善良要有限度,不加原则的善良就是软弱。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这种现象的根源,应该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也滋长了对方的软弱、懒惰、依赖和贪婪的心理。人的自立和自利能力不仅没有得到增长,反而削弱了。那么一直以来他的满足与舒适都来自于你的付出与帮助,突然你的付出减少了,对方的快乐与满足也随之减少,自然会产生怨恨心理。
然而你对他严肃,给他脸色看时,他又会对你恭恭敬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如此,有时候你对一个人掏心掏肺,然而那个人却在你背后使手段。这是特别令人难过的事情。
对人不能太好,现实生活中,矛盾最大,凶害对方的恰恰是好朋友,好熟人,好亲戚。因为过于亲密,过于要好,易产生矛盾,了解对方底细,偷看别人钱财,害人也就最容易下手。“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伤害你的人,必然就是你平时帮的太多的人。
斗米养恩,担米养仇。
生活里常有这样的事,第一次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时,他会对你心存感激,第二次他的感恩心理就会淡化,到了次以后,他简直就理直气壮地认为这都是应该为他做的。
甚至当没有了这种帮助时,他会对施助者心存怨恨。
所以,人的善良一定要有度!当一个人不思进取,一味索取帮助时,请及时收起你的善良!
你第一次对他伸出援手时他会感觉你是全世界最善良的人,在第二次他心里就开始慢慢的转化这种思想了。但是很多次之后,他就会感觉你就应该帮他,如果你不帮他,那就是罪恶。
为什么说“大恩如仇,大爱无情”?
参透犯贱的生命和人性,敢于作贱自己,定能活出无限可能性
中国先哲诸多警世箴言中,窃以为,“大恩如仇,大爱无情”值得用于“吾日三省吾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媒体采访嫌疑人陈世峰的画面,江歌刘鑫恩大成仇
从法律角度,日本警方要求她不要见任何人,包括她即便身在江歌葬礼现场马路对面,也没有被获准参加。法律冷酷但却专业。网上有流传帖子,谈如何和车祸中的受害人接触。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角度就是,不要直接与受害人接触,拒绝垫付,让自己的保险公司去谈。这个帖子被很多人视为一个专业的方式以传播。但换一个场景,中国传统的人情世故与现代法律的专业方式之间的落差,成为刘鑫背负的另一桩错。
从传统人情世故角度,刘鑫的举动,虽然令公众不容,不过太阳之下无新事,人情世故的剧本中,早已有这一幕。
《唐国史补卷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是讲,李勉在开封做府尉,监狱囚犯中有个很有意气的,向李勉倾诉并哀求放他走,李勉就把他放走了。几年后,李勉罢官,出游黄河之北,偶然见到这个囚犯。那个囚犯高兴的把他接到家中,盛情款待。囚犯问妻子,“活命之恩,我该如何报答?”妻子道:“送他一千匹丝帛”,答:“不够。”妻子道:“送他两千匹丝帛”,答:“不够。”妻子道:“这样的话,不如杀了他。”
大恩如大仇,这是冷酷而又精辟的世故之言。小恩小惠,施之者如沐春风,受之者吹面不寒,一团和气,而大恩则不然,恩重如山,难以为报,必成负担,无颜相对,避之不及。更有甚者,反而睚眦相向。所谓避大恩如大仇,实际上说的是,不仅受恩者要避,施恩者亦需避。这是中国传统世故的智慧。
恩与欠,不过硬币两面。刘鑫不是凶手,但江歌因她而死。刘鑫欠下情理、道义之债,不仅公众这么认定,内心深处,刘鑫恐怕也是如此认定。正因为有如此想法,她才无法面对。更何况,因害怕未能施救,所欠更是重如山,深似海。如此重负,未能亲历之人,未必能够感同身受。重压之下,刘鑫撒谎了。这一点,很多人还是可以理解。
然而,谎言形成了路径依赖,一个谎必然要另一个谎来圆;一次自私与懦弱,需要用更多的自私与懦弱去掩盖。此时,刘鑫已经很难回头了。
刘鑫不想接受这个自己深陷道德枷锁的事实,却又想着复归岁月静好的生活。人做出的这种否定性的举动,并不奇怪。在面对承担沉重的道德包袱与忘掉现实之间的选择时,刘鑫错误很大。她没有勇气,没有道德感,去打破第一个为逃避道义责任所产生的谎言形成的路径依赖。她用谎言欺骗她人、她用谎言麻醉自己,她自私的试图回到原本平静的生活。所谓“做头发”、“发照片”无非都是一种回到原本生活的象征。所以,她更不愿意见死去闺蜜的母亲。甚至,恶语相向,觉得她打扰了自己生活。于是,千年前的故事,再度上演。
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意思是哪怕受了别人很小的恩惠,也要记在心里,有能力报恩的时候,加倍地回报别人的帮助。这个我们都理解,人在世间生存,难免会遇到困难或波折,单靠自己的能力可能难以解决。这时别人伸出援手,内心肯定是感激的,过后再加倍回报也好理解。
历史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例子有很多,比较出名的是韩信回报漂母的故事。韩信少年时候,父母双亡,穷困潦倒,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好到城外小河里钓鱼果腹,但不是每次都能钓到,所以常常饿肚子。在河边有一群替大户人家洗衣服的老妇人,其中有一个看韩信很可怜,就经常带饭给他吃。韩信很感动,对老妇人感谢不已,说:“等以后有出息了,一定报答您”。老妇人却很生气,回答说:“孩子,我只是看你可怜,可不是贪图你以后的回报”。
后来,韩信在刘邦麾下登台拜将,受封为王。他回到家乡,找到那个老妇人,拿出千金作为报答。这就是历史上“一饭之恩”的故事,也是典型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事例。古人之所以提倡,就是为了树立良好的互帮互助的道德风范,成为激发人们多做好事、多帮助人的外在促动因素之一。而且,是站在受恩者,也就是被帮助的人的角度上去讲的。
但是,中国古代还有句话,叫“大恩如大仇”,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有个故事来源,在唐代唐肃宗在位时,有个名叫李勉的岭南节度使,他当年曾任开封尉一职。在任上时,他曾救过一个囚犯李九,李九犯了罪,按刑律当斩,但李勉看此人有英武之气,像个豪杰人物,就把他放了。后来,李勉退休了,在全国各地游历,路过河北时,偶然遇到这位他当年救过的囚犯。
李九此时经营马场已经发了财,他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也非常激动,一定要让李勉到家中做客。盛情款待后,李九就回后房和结发妻子商量:“这个人当时救过我的命,我该怎么报答他?”他妻子问:“给他一千匹马,行吗?”李九说:“不行,一千匹马报答不了救命之恩”。他妻子又问:“两千匹够了吧?” 李九仍然摇头,说还是不够。他妻子就说:“如果是这样,不如杀掉他,也就不欠他人情了”,两人一拍即合。
但这番话被他们家的仆人听到了,这个仆人比较正直,赶紧跑去告诉了李勉,李勉趁天黑赶紧逃掉,才免于一死。当然,后来李九也没有好报,据说他找的杀手也很有良心,听说他恩将仇报,就将李九给反杀了。这就是“大恩如大仇”这句话的来历。
其实,“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听起来很冷酷,但深通人性,是对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总结。人与人之间难免互有帮助,但小恩小惠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施者如沐春风,被帮助者泰然受之,大家一团和气,互有往来,心理上都比较释然放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