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生活网讯(李万全 马文忠 甘春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这首诗中的“老骥”用来形容河南省叶县仙台镇东寨村廉情监督员张河坡一点也不为过。张河坡,虽年近古稀,但干工作的劲头一点儿都不输年轻人。他秉性耿直,做事雷厉风行。

张河坡有个习惯,每天去村室第一件事是打开村廉情监督箱,看看有没有群众举报的线索。虽然大多时候信箱都是空的,但他的这个习惯却从来没有变过。他唯恐哪天没看信箱会漏了线索,凉了老少爷们的心。他还有一个特点,说话从不喜欢绕圈子,一是一,二是二,小葱拌豆腐是一清二白。
前不久,叶县县委巡察组在村里巡察时发现,五保户张进良的厨房和羊圈在一起,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老人的身体健康也有很大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张河坡首先督促村两委拿出整改方案,整改时限。五保户张进良独居惯了,性格孤僻乖戾,喜怒无常,与人十分不合群。村两委干部上门几次都吃了“闭门羹”,颇是拿他没招。在这种情况下,张河坡也多次去做张进良的工作,一开始,张进良装糊涂和张河坡“打太极”,说自己没钱盖羊圈,又说自己的十几只羊没地方养,只能在厨房里,反正这又碍不着谁,叫村干部们别管他的“闲事”。后来,张河坡反复去他家,而且给他算了一笔账:五保户都有补贴,卖羊不也有收入吗!再说了,你这样长期和羊在一起,生病住院花的钱更多了。张河坡说,你是咱村里的人,我们当然要关心你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你这事儿哪能会是闲事呢?有话说在明面上,张河坡说的在情在理。后来,张进良拿出了2000元,村两委干部帮他建了羊圈。现在张进良家的环境也好了很多。
张河坡是个勤快的人,他每天不是在田地里,就是在群众家里。村里213户700多口人他都记得很清,谁家是啥情况他更是门儿清。

他在走访时发现,67岁的张宝卿年轻时带妻子去了新疆,很多年都没有回来过。时隔多年,他带着妻子和儿女一家五口人又重回到了村里,然而他因为年迈无法再打工,家里还要供养两个学生,家里几乎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张河坡通过多方了解,张宝卿一家符合贫困户的标准,就按照要求帮他们申请了贫困户。两个孩子也享受到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各项扶贫政策也都享受到了,而且还帮他申请了村公益性岗位,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着实缓解了一家人的窘境。
张河坡把廉情监督员的五大权力写在本上,也记在心里,并逐一落实实际工作中。几天前,第一书记贾娜丽录入边缘户的工作没有及时对张河坡说,但张河坡晚上知道后,担心贾娜丽因此而忧亲厚友,第二天早上6点多,天刚蒙蒙亮,就给第一书记打电话,第一遍没打通,他就继续打,打通电话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录入边缘户这事咋每让我知道呀?我有知情权和监督权啊。”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这是他一贯的作风。第一书记给他解释后,他才放心。

采访结束,握手告别的时候,记者突然发现,张河坡的手心里密密麻麻都是字儿。仔细一看,他把村内贫困户、五保户、建档立卡户、残疾户、边缘户、低保户的简单情况记在自己的手心里。毕竟也年近古稀,记性也不太好了。记在手心里,没事儿了就去这些人家转一转,看看有啥问题。
张河坡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当廉情监督员,你不能有一点儿私心杂念,这样你才能直起腰板,才有底气行使廉情监督员的权力,才能真真正正为村里老少爷们做实事,做好事。
[责任编辑:齐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