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吃风味美食搅团。妈妈是做搅团的高手,因此,我更爱吃妈妈做的搅团。

搅团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特色小吃,定义为“用面搅成的浆糊”。
据调查,我们在礼村马姓、李姓、张姓、董姓等几个大姓都是明初从陕西、陇西迁到洛宁来的。因此祖传会做搅团,也爱吃搅团。我记得爷爷就最爱吃搅团,生产队收工回到院子里他就能闻出搅团的清香味,迫不急待地舀上一碗,蘸着香辣酸汤汁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难怪我爱吃搅团,原来这习惯也祖传。
搅团,故名思义就是把面浆和面粉放在锅里不停地搅动,打搅成糊状供人食用。用洛宁的说法就是“馇凉粉”。熟搅团趁热吃叫吃热搅团,把热搅团盛到碗里、盆里放冷就成了冷搅团,洛宁人则叫它“凉粉”。
搅团根据用的面粉不同,可分为荞麦面搅团、玉米面搅团、红薯粉搅团、杂面搅团等。我感觉玉米面搅团最好吃。

在西北有种说法:谁家娶的媳妇贤惠不贤惠,就看她会不会打搅团,看她打的搅团光滑不光滑,筋道不筋道。妈妈很会打搅团,并常把打成的搅团送给乡邻们品尝。怪不得邻居都夸妈妈是善良贤惠之人。
妈妈打搅团很讲究。她先把锅底抹上油,以防止面糊抓锅,烧糊起烟。再添上水,水里放适量的盐,这样打出的搅团味香有筋道。大火将水烧开后再倒入事先搅好的稀面糊,边加热熬煮边搅动。接着撒入干面粉进行勾兑,边撒干面粉边用筷子或擀面杖把干面粉打开,绝不允许有小干面块。这时应用中火烧,不停地用勺子推锅底搅动,最好向一个方向搅动。有多大劲就用多大劲,只要不把锅底打烂就行。搅得时间越长,打出的搅团质地越好,越光滑越有筋道。如稍有怠慢锅底就会粘住,被烧焦糊冒烟,搅团串烟影响口感。稀稠以勺子插在锅里能站立片刻为准,熟不熟可用筷子来试,浆糊顺筷子流下不断线就行了,还可看浆糊被搅成了一团,不粘锅也不粘勺,最终还得凭自己的经验。搅团煮熟后再盖上锅盖焖一会儿以增加搅团的香味。这时一定要用文火。

打搅团火候很关键,大火烧,中火熬,文火焖,一点不能含糊。还得耐住性子,才能把搅团打得不生不糊,色鲜味美,既光滑又筋道,清香爽口。
妈妈每次打搅团总会让我打下手,拉风箱烧火或帮助搅锅,要求都很严格。时间长了我也基本学会了打搅团。每次我吃着妈妈做的搅团总觉得很香很甜,这就是妈妈的味道,也有自己的辛劳。
搅团的吃法很多,最传统的吃法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吃法,叫“水围城”,这也是搅团最原始的名称。先兑好半碗自己喜好的味道香辣、酸辣或麻辣汤,再把打好的搅团舀入碗中,浸泡在汤里。用筷子一小块一小块夹着吃,不用嚼,狼吞虎咽地吃下去,既刺激又爽口。一会就吃得浑身发热,满头汗。

还有种吃法是把热搅团舀入钻有拇指大小孔的盆或瓢里,挤压漏入冷水盆里冷却,加工成的食品状似小鱼和蝌蚪。因此,被人称为“搅团鱼儿”,洛宁人则叫做“蛤蟆鱼儿”“蛤蟆跟头”。这样可以凉拌、蘸水或就汤吃,这种吃法别有情趣。
搅团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炒,可烩,可凉拌,各人可凭自己的喜好选择吃法。
做搅团最好是烧柴火,铁锅熬才能使搅团色足味正。
什么时间才能回老家生火拉风箱,再让妈妈打一锅搅团让我们享用,过过瘾。只可惜妈妈已九十高龄搅不动了,那就让她老人家动动嘴指挥,我们亲自操作打锅搅团,把打搅团的厨艺传承下去,把善良和贤惠继承下来。
到时欢迎朋友们前来品尝......

作者简介:马老虎,生于1948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人,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