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随笔
作者:道之
关于为什么三毛,海子等文人写了不少励志的句子,激励了不少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最后却拯救不了自己的问题,恐怕没有人能解开这个真正的谜底。

这就像说“劝人容易劝自己难”一样,人有多面性,而人生的境遇多有变迁,此一时,彼一时,时好时坏,有时乐观,有时悲观,有时洋溢着激情,有时消沉厌世。
对于曾患有深度抑郁症的人常常总感到人生的虚幻和倦怠感。尤其在跌入人生的低谷时,往往更神经质和多疑暴怒不满意自己,从而走极端,彻底了断红尘烦扰 。
我以为抑郁太深,挣脱不了,一时冲动。太孤僻自闭太久,如果想开点也就活下来了。
这只是我的猜测,究竟他们遇到了什么坎坷,必须拿生命做抵偿,我并不清楚,海子年少气盛,意气用事,绝望来的突然,自己不能承受压力,还能理解。
而三毛已到知天命之年,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生活上经历了不少的磨难,应该说有抵御不幸的坚毅从容的性格和处理不幸的能力。
她不过就是摔跤跌伤了身体也不是绝症,至于王洛宾拒绝了她的爱情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觉得王洛宾做的是对的,一是他年纪太大,也许他年轻点会同意三毛的求爱,二是三毛与他仅见了两次面,根本不是很了解,三毛对王洛宾的一见钟情有点唐突,她过于的率真,不考虑实际情况,对人有好感,爱情不成可以保持友谊,何以戕害自己的生命。

这说明三毛不够理性,也有可能到了更年期,各个方面都有些失常的表现。她又是名人,又是个爱面子的人,如果在她抑郁寡欢之时求助心理医生,没准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还有她太寂寞,又无所事事,似乎她这个时候并没有计划写什么书,或者灵感枯竭,写不出佳作最令她伤心绝望,其他的理由只是表面上的。
中国文坛上吃苦的也不只他们两人,这就是一个人生态度问题。
把生命轻易放弃是他们人生最大的败笔。
古代的李清照国破家亡,爱人逝世,收藏的宝贝一件件丢失,苦难的强度不知比三毛多多少倍,但她在那个流离失所,破衣烂衫的年代竟然活到七十多岁,这是对生命的敬重感。
三毛和海子如果活下来肯定比过去写出更多的佳作,他们后来对生命没有敬畏感,对自己的才华也不重视,也没有关于社会的人生的文学上的使命感。
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曹雪芹穷困潦倒写成《红楼梦》,巴尔扎克债台高筑,受苦十年写完他的《人间喜剧》。
而这些人愚公移山般的树立了一个时代的文脉高峰。
作为一个人,一个作家,不仅为自己活,还为家人活,为社会活,为文化创造而活。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三毛的文字,我有一个同事说不喜欢,那时候我不能理解他的不喜欢,现在明白了。她只给我们展示了她个体的生活方式和个人情感,她并不曾给我们展示生命的高度和宽度。

但不管怎么说,三毛给后来人提供了一种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而爱的诗与远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格式。
海子所梦寐以求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生活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