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没有普及到农村那阵,冬天是寒冷的,夏天是燥热的。
每年进入三伏天后,天空似着了火,大地像蒸笼,唯一能够消除酷暑的好去处,就是村边那片槐树林。
这是一片废旧的宅基地。来到这里歇凉的人们从来不问主家是谁,也不去问什么原因,总之,主人家按行按列整整齐齐地栽下一片槐树,足足有一亩地之余。就是这么一片地方,给全村里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带来了欢乐。
站在田间,远望这片槐树林,枝叶郁郁葱葱,密不透风。细观树林上空,好像有一层轻轻的雾霭在蒸腾。我总以为那是一种幻觉,实际上应该是绿叶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槐树林掩映着我们的小乡村,间或露出一两家房舍的屋脊,似仙境中的楼阁。其实,那里有我的房屋,有我的家。我未曾去过大森林,未曾亲眼目睹原始森林的尊容,这片槐树林在我的心目中就是一片大森林。
从田间归来,燥热、饥渴、劳累把我困扰的几欲昏迷。没有在三伏天做过农活的人们,你是根本体会不到其中的辛酸与无奈的。每次经过这片槐树林,都会有热心肠的乡邻们热情地招呼:“来,歇会儿凉再回家!”
一头扎进村边这片槐树林树荫下,再也没有了回家的意思。不光是我和妻,众乡邻也是一样。湿透的衣衫很快风干;口干舌燥很快得到缓解;炙热的头皮很快地降了温;焦闷的心灵很快得到浸润。眺望着田间蒸腾的焰苗如骏马奔腾,我此时的心情有种大将军凯旋而归的荣耀与喜悦。
人们坐在清凉的树荫下,感慨着“今年今夏今天之热;”
人们坐在清凉的树荫下,谈论着十里八村热死人的新闻轶事;
人们坐在清凉的树荫下,谈论着城市里的空调世界;
......
言尽词穷时,我曾有意观赏过这片槐树林的枝叶特点:槐树种植稠密,它的每根干都很直,很高;枝与枝互相交叉,叶与叶互相挨挤;椭圆形的指肚般大的叶片,一层堆在另一层的上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密匝匝,用“遮天蔽日”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它的稠密,树荫投在地面,一丝阳光也不曾见到;因为树叶稠密,连忍受不住炎热的鸟雀们也选择了此处栖息。这些鸟雀们在树叶间清脆地叫着,给歇凉的人们带来了美妙的歌声。勤快的人家端来饭碗,用竹筷挑着细长的面条招呼众乡邻分享时,人们才极不情愿地慵懒地站起身各自回家。
这片槐树林之所以稠密,是因为它的高大。每在春季来临之际,槐米飘香的时刻,贪吃的人们便会手拿竹篙遍地采够槐米用来蒸着吃,煮着吃。槐米的香气飘散全村,羡慕的那些手拿长长的竹竿的人们,痴痴地站在槐树林下望着洁白如雪的槐米而兴叹。新鲜的槐米拌上细白的面粉,在地锅内蒸熟,用擀面杖倒两穗蒜泥一调,那香味、那口福是城市人享受不到的。每至夜晚,人们拉过一张蒲席,夹着一张被单纷纷来到这里歇息。来这里歇息的人是不分男女的,男女中基本没有界限。遇到同龄人,一块儿畅谈童年时光;一块儿畅谈农事;一块儿憧憬未来美好的生活,一直叙到月落星稀,雄鸡报晓,然后,面上含着笑意匆匆睡去,进入甜蜜的梦乡。那光景、那岁月,淳朴、浓郁,如春季槐米的浓香。
如今,往日的青砖大瓦房、红砖走廊房都变成二层三层的小洋楼、小别墅,家家装有空调,冬天可以取暖,夏季可以享受到清爽的感觉。村边,那片槐树林被人遗忘在脑后。
再见了,村边那片槐树林!
再见了,村边那片绿,那片清爽宜人的世界!

作者简介:洪淮泉溢,男,汉族,1971年生,河南省新蔡县作家协会会员。发表小说散文多篇;有40多首诗歌发布于《中国诗歌网》;有5部剧本发布于《中国剧本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