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水滴
在卫辉扶贫攻坚一线,既扶贫更扶志,变“输血”为“造血”,已成一道风景。
其一:史纪轩身残志更坚
“不能光说自己的难处,还要说自己的长处,虽然俺的腿不中用,但还有两只手,只要想脱贫,就一定有法子。”
卫辉市后河镇刘庄村脱贫户史纪轩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
刚三十出头的史纪轩,2007年在封丘县某企业打工,因机器故障把腿轧断,无奈之下,只好截肢。正因这件事史纪轩结束了出外打工的日子。遭受巨大身体创伤的史纪轩,还没来得及接受残酷的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已是接踵而至。上有三位老人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妻子因为文化水平低加上还有一家人需要她照顾,外出务工也已不切实际。史纪轩面对着为他治病造成的债台高筑。不服输的史纪轩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毅然转身,向困难发出挑战。

史纪轩越是用乐观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世界反而给一片灿烂。没有经济来源,他就在家里做起了自己的小生意。上午坐下来做电商,下午在村里卖小吃。特别是在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帮扶下,史纪轩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已顺利脱贫。
其二:王林根靠双手脱贫
“政府照顾俺,让俺过上好日子。但俺也不能一辈子都靠政府救济呀,还得找点事干,自己能挣钱才是出路。”
这是卫辉市城郊乡府君庙村贫困户王林根给采访他的记者说的话。

今年已知天命的王林根,全家4口人,以前主要是打个零工维持基本生活。家里用钱虽说紧张,但日子还算过得去。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几年,王林根被查出患有双侧股骨头坏死,吃了三年的药,又到医院做了手术,先后花了10多万元,还欠下了一屁股外债。在家里,年迈的老母亲天天需要吃药,大女儿上高中,儿子上初中,自己又不能从事体力活儿,收入渠道全断了,全家生活陷入困境之中。
2016年,王林根被识别为贫困户,得到了政府补贴,享受到了政府的各项帮扶政策。自识别为贫困户,邻居们都说,有了政府的救济帮助,以后啥事你都不用愁了,他听了脸上都是火辣辣的。我王林根暗自发誓,一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它好生活!不能一直依靠国家。” 在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王林根开始小规模种植蔬菜,一家人依靠这些卖菜钱来维持生计。看到种菜挣钱的前景,王林根决定大干一场。2018年一开春,他就建了一个三亩半地的大棚,种黄瓜、西红柿,并在棚外又种了一亩半地的菜,一年下来,就净挣了两万多元。王林根说:“我现在已经脱了贫,接下来要再建一个大棚,多种菜多挣钱,再也不过穷日子了!”
其三 王根喜:不能坐等慰问金
“应该自力更生,不能在家坐等别人送来慰问金,别人给的只是暂时的。”当记者见到卫辉市顿坊店乡黄土岗村脱贫户王根喜时,他说给记者的话。

王根喜肢体四级残疾,至今未婚,2016年被评定为贫困户。村干部和帮扶责任人经常到他家进行帮助和引导,并多次进行交流谈话,让王根喜明白,在脱贫的路上不能停下脚步,使他树立了更加坚定的脱贫信心。
王根喜身残但志不残,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意志,不仅在带贫企业就业,还利用空闲时间自己主动做一些修补轮胎的工作,增加收入。
“虽然腿脚不方便,但趁着现在身体还能动,就靠我的双手多干点活,多挣些钱,少给国家添些负担!”王根喜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最可耻,要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在卫辉,类似这样的励志事例很多。比如,深山区狮豹头里峪村一对贫困夫妇支起劈材大地锅,开辟新生活;安都残疾人贫困户李贵臣,一人错时巧打三份工,重拾生活新希望等。
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而光荣。在政策扶持下,卫辉各级积极探索引导贫困家庭生发自我“造血”功能,实乃抓住了扶贫之关键,贫困户中出现“强人团队”已是必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