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十五)
1935年11月,二干会议后,李士豪电邀蔡一鸣到上海,向他传达二干会议精神,希望蔡一鸣按二干会议通过的《临时行动纲领》,把浙江的农工党工作联系起来。蔡一鸣接电后,便很快从温州赶到上海去会见李士豪。但他们两人究竟是在上海什么地方会见的呢?此事蔡一鸣留下了一首诗:《古猗园探梅》,诗中写道:“为访名园千里来,山亭水阁足低徊。茅鞋竹杖村人样,不探官梅探野梅。”古猗园,位于上海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更名“古猗园”,为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原来蔡、李两人的见面是在“古猗园”。看似是探梅,还要“千里来”访名园,其实是蔡李两人来商讨国家大事。可见蔡一鸣的诗并非吟诵风花雪月,诗中隐含了重大的历史事件。诗中所谓的“茅鞋竹杖”,其实是“芒鞋竹杖”,指草鞋和竹做的手杖。宋姜特立有诗《竹杖》:“竹杖点湘斑,长随掌握间。老来方得力,伴我一生闲。”蔡李两人扮着“村人”模样见面,是一种祕密的工作方式。“官梅”,指官府种的梅,唐杜甫有诗:“东阁官梅动诗心,还如何逊在扬州。”所谓“野梅”,宋陈天锡诗《野梅》中说:“舍南舍北雪独存,山外斜阳不到门。一夜冷香清入梦,野梅千树月明村。”蔡一鸣借“官梅”和“野梅”,暗指当时时局的环境的险恶。
蔡一鸣在家乡期间,听到好友王蕙荃要远行,王蕙荃向蔡一鸣索诗,蔡一鸣即写了《蕙荃有远行索诗以赠》的诗,诗中写道:“尔亦清狂甚,无端别輞川。声名成楮叶,事业误楼船。”所谓“清狂”,典出李商隐诗《无题》:“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楮叶”指模仿乱真的典故,出自《韩非子·喻老》。诗最后,蔡一鸣语重心长地说:“从兹沧海去,凄绝一帆悬。”王蕙荃,前文有介绍,他是怎样一个人,由于缺乏史料,几不可考,只知他后来“牺牲”了。
蔡一鸣在《浙瓯日报》帮忙办诗词副刊,常与诗人好友往来,并雅集一起分韵作诗,诗存中1收有两首这样的诗:
《集饮酒家怀笑青闽中·分韵得涯字》;
《无题分韵得期字》。
这大概是蔡一鸣在回家乡期间,最愉快的乐事吧。
2019.12.17.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