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亳州张桥的前世今生
文/张洪涛
从亳州北门往东北十公里处有个临武家河的村庄就是张桥。可到过张桥的人从庄南寻到庄北,又从庄西找到庄东河边也没找到桥在那里。人们不禁纳闷——张桥连桥都没有,又为何称张桥呢?
小孩没娘,说来话长。张桥原名小张庄。清末民国初期小张庄出一位能者——张守仁。传说,张守仁出生时紫气环绕庄,金光溢彩院。张守仁眉清目秀,虎背熊腰,天资聪颖。稍大学文习武,侠肝义胆。
十六岁名播远,十八岁聘入县衙为班头。二十多时出资在小张庄办私立学校,让附近愿上学的孩童有钱的没钱的都能上学。三十多岁联络众乡绅出巨资在小张庄东武家河从南山运来石材修大桥。
大桥修好,武家河两岸乡亲都一致建议桥名“张守仁大桥”。张守仁说:“不妥。桥占的虽说是我家的地,我也小张庄的人。不如称张桥吧!”乡亲们齐声叫好。从此张桥也就是小张庄。
张桥修好后不久就形成了从亳州北门口——张桥——界沟——虞城的亳虞商贸要道。当时推红车的生意人经过长时间的的劳累也都选择在张桥休息吃饭。张守仁又因地制宜联系大张庄河东闫庄兴办集市。因张桥距离周边集市都远又交通,再加上张桥人心地良善买买公平,集市日用百货,茶馆饭店,菜摊肉铺,客栈学校几年间就一应俱全。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间到了解放战争时,由于解放军当时没有国军的运输大队。我党为了截断国民党的供给,发动群众把亳虞要道从河南界沟到张桥分段挖断,同时也把张桥拆了。听老辈人说拆时军代表承诺革命成功后要重修张桥的。
可由于历史诸多因素,张桥一直到现在未修。张桥未修,张桥失去交通优势,集市消失,经济一直滞后。
现在涨水时两分钟到对岸亲朋好友家的路程,也需要绕远路个把小时才能到达。两岸人们为了方便又在河水浅处,用砖土和楼板搭建一人行道,河水浅时可过电瓶自行车和人。去年武家河大治理时,楼板人行道也彻底挖没了,挖河时听说要重修张桥。
前段时间,华佗镇车镇长带领道东村主要领导李树清,王彩霞,张满想等顶烈日冒酷暑多次亲临武家河考查规划。
消息传出,两岸群众无不奔走相告,人们盼望张桥快修,集市早日复兴,让张桥及周边村庄经济能有质的飞跃。人们深信大桥修好定能变成精准扶贫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是:
千人翘首待,
静候佳音来。
政通人和好,
功德千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