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是由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亲创建的民间第一寺院,素手有“释源”“祖庭”“中华第一寺”之誉。寺院占地面积约60亩,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中,曾有十余次大规模重修。现在的慈云寺,是在明朝寺院的原址修复和重建,完整保留了当时的建筑格局。

这里四山旁围、一水中流、峰峦联亘、林木掩映、环境十分幽静,是休闲度假的理想境地。慈云寺始建于汉代,是巩义第一丛林。据寺内碑载:“东汉明帝永平七年(公元64年),有僧摩腾,竺法兰始建白马寺于洛阳城西,既而云游其山,因其山月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所以称慈云,是说佛之慈心广大如云,荫庇整个世界。
慈云寺历经沧桑,或兴或废,一直延续至今,它经受了两千多年的风风雨雨,成了令人遐思的古寺。唐贞观元年至三年(公元627—629年),唐僧唐三藏玄奘奉敕重修此寺。宋代香火仍然很盛。到了元代,由于战乱和灾荒,曾—度荒废。从明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开始,直到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历代都有修葺。极盛时期殿堂栉比,金碧辉煌,僧五六百人,香客如云,纷至沓来。本其形胜之雄,兼之制度之美,即元公之庐山,达摩之少林,无喻此地。

古老的慈云寺,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沧桑,清末以后逐渐走下坡路。慈云寺现存的碑刻,无论就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可以当作珍贵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有一通明碑上刻有“青龙山慈云寺五十三峰呈现境图”,四周群峰,万壑争流,摩腾、竺法兰遥立青龙峰颠。飘飘欲仙,慈云寺平面图线刻在碑的中间,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要从中国佛教发展史谈起,自公元前五世纪东亚产生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三位大思想家之后,儒、道、佛教就逐渐产生,在政权的作用下,儒、佛率先步出国境,而道教也相继发展,并互相影响。据资料记载,佛教已于公元前一世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只不过是民间形式罢了。正式由官方接持,大约以汉明帝时为最早。最旱受到皇帝礼遇的就是白马寺与慈云寺的奠基者摄摩腾与竺法兰。
古中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最初在洛阳(今偃师境内汉魏洛阳城翻译《四十二章经》,这已无庸置疑,但“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就有待商榷了。

首先从年代上讲,二高僧来到洛阳,住的是国家接待外国宾客的官邸鸿胪寺,并非伽蓝,更非白马寺。因为当时中国尚没有寺院。“寺”还是官府机构的名字。为使僧人专心翻译经卷,宫府后来为二僧修了“精舍”,一望而知,“精舍”之意也与“伽蓝”相去甚远。“白马寺”是为了纪念二僧在此处译经,后来才由“封建国家创立的第一座官方寺院”(《洛阳志》第十五卷七页)。据东魏(534-550年)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一载:“初创的寺位于雍门外,或因其建筑式样和梵文音译而称“塔寺”,或因其教而称“佛寺”,并无白马寺之名称。据考证,大约在西晋时。才有白马寺之名”(参看《洛阳志》十五卷第二节:寺院创立)。而位于汉代洛阳(今偃师境内)东不远处的慈云寺,则是“汉、唐、宋、元敕建重修”“古刹慈云寺号释源……法竺兰、摩腾、三藏宣。后显大唐并宋帝,重修至正、至元年,大明建立如来殿。”(见景泰元年三月,慈云寺住持僧觉顺撰《重修青龙山慈云寺》碑)。
其它古碑也多有记载,如“汉明帝永平七年有僧摩腾、竺法兰……云游此山,因其山川之秀。遂开慈云禅寺,故其山满月之形,水曲银河之派……有祖师(指二僧)降蛛之处,二老(指摩、竺)谈经之所……至于唐三藏法师,奉敕重修庄严宝地,自兹以往,或兴或废修置不一……少林同祖,白马同乡”(见天顺四年。赐进士第中顺大夫河南知府,汉中虞廷玺撰,朝议大夫、广东左参议、洛阳杨铭书之《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碑》铭。)青龙山间有古刹名曰慈云大寺“(见大明正德三年《重修青龙山慈云禅寺记》),可见慈云寺建寺开始即以“慈云”为名,比“白马”寺之名字早二百余年。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通观中国历史,说过这样的话:“中国智能线和外国智能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经过潜移默化、融通汇合。已经成为中国式的宗教,且门派众多,各具特色,对华厦传统文化艺术以至政治、哲学、伦理、建筑、雕塑、文学、音乐、绘画等都产生过很大影响,它留下的建筑、雕塑、文学、绘画等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重要一部分。据国务院公布。我国各种宗教一亿信徒中,佛教占据比例相当大。仅职业从教僧尼就有二十万人之多。居于首位。佛教在增进国家友好往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事业等方面仍发挥著作用。因面;探讨佛教发展史无疑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有益国家有益社会的项目之一。慈云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源远流长,资料丰富;因而探索它的历史。就有着更深层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