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十四)
1934年1月,“福建事变”失败,李士豪回到南京中央实业部工作,同年秋天李士豪进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经济系学习。翌年夏,侵华日军又向华北发动新的攻势。李士豪等人联系了中外友人郭沫若、田中忠夫等10余人,在日本伊东井子头公园集会,商议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1935年11月临委会在香港召开第二次全国干部会议,简称二干会议。随后李士豪邀蔡一鸣赴沪,传达了二干会议精神。1936年初,李士豪仍去日本继续学业,并于同年秋获学士后回国。蔡一鸣自沪回温州,一面为《浙瓯日报》编辑诗副刊,一面为农工党的发展积极工作。
讲起来,蔡一鸣和李士豪还是姑表亲,在温州老家待了一年多的蔡一鸣偶然想起了李士豪,于是他挥笔写了一首五古长诗:《十五夜望月有怀李士豪东京》。诗中说:“三五天际月,皎兮动所思。故人隔沧海,相望共此时。畴昔聚京国,形影长追随。”诗中说,在十五的月光下,月光皎洁,此时想起老朋友,可惜隔着大海,朋友是否也一起仰望皎洁的月光呢?想到过去在南京与友人形影不离,为革命事业一起奔波的情形,心中便十分怀念在东京的友人。
蔡一鸣写到此,笔锋一转,说:“鸡鸣风雨夜,挑灯起赋诗。每怀救赵策,欲挟击秦椎。散材甘自弃,欷歔各别离。君向扶桑去,慷慨发雄姿。浮槎追徐福,能探三岛奇。”所谓“鸡鸣”,指天明之前。“救赵策”,典出围魏救赵的成语,是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的部队。“击秦”,此典出自张良欲为韩国报仇而行刺秦始皇,也是表现了志士决心舍家亡身,为国复仇的气概。所谓“椎”,就是搥。“散材”,典故名,典出《庄子集释·内篇人世间》,古人认为栎树等是散材,是无用之木,常喻不为世所用之人。“扶桑”,指日本。“槎”,指木筏,在诗中借指轮船。“徐福”,是讲秦始皇时,徐福率领三千童男女自出东沿海东渡,入海求仙。传说徐福东渡到了日本,成了日本的神武大帝。考,徐福,字君房,是秦朝方士,道家名人,曾任秦始皇的御医,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三島”,徐福对秦始皇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便有了秦始皇要徐福东渡前往求仙,以求长生不老。
蔡一鸣接着写道:“我诵归来辞,行藏颇矝持。游踪追鸥鹭,心事寄翰词。山川正悠悠,岁月况奔驰。涼飚天末起,嘉会安可期。孤桐渐落叶,衰柳尚垂垂。枯蝉鸣断续,归燕舞差池。尺书讬双鲤,渺矣去国迟。清辉曜永夜,何以慰伤悲。”所谓“归来辞”,是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行藏”,指出处或行止,《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也指来历。“矝持”,指严肃,拘谨,出自《春秋》。“鸥鹭”,鸥鸟和鹭鸟的统称。“翰词”,辞章,代指书信。“涼飚”,指秋风。“嘉会”,聚会,欢乐的会见。“孤桐”,指特生,孤立的梧桐树。“衰柳”,指秋天的柳树。“枯蝉”,蝉蜕的别名。“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差池”,指参差不齐。“双鲤”,古时对书信的称谓,古人把书信扎在两片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有此称。“双鲤”最早的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去国”,离开本国。“清辉”,皎洁的月光。“永夜”,指长夜。
蔡一鸣的这首诗,应该作于1935年秋。至于“三五天际月”,是否指八月十五,无从考证。
2019.12.16.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