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甚矣《论语》之粗疏
我要说的不是《论语》的思想,而是《论语》这本书的编辑。
像这样一本两万多字的书,多处“重出”,读者一遍即可发现,编者难道是编到后面就忘记了前面?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7.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 25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4.30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10.21 入太庙,每事问。
6.27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2.1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4.26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9.18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15.13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朱熹《论语集注》中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后注:“凡章指同而文不异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异者,屡言而各出也。则圣人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
朱子这话,依我看,并不能为编者的粗疏辩护多少。
我们知道,在文章中,句子重复,是作为一种修辞,有其特定的作用。如《雍也第六》第十“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若只一句而不重复,似乎不足以表达痛惜之情。
一书之内,一言重出,当不在修辞之列。而以表示“丁宁之意”为“屡言之”辩,尽管有些道理,却不免过于牵强。即便“于圣人之容色言动,无不谨书而备录之,以贻后世”,也不应如此重复――应该有所取舍,用不着如此“写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