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柳歌诗选》,把情感倾注到故乡的土地上——中国作协何建明副主席谈《柳歌诗选》
非常高兴参加《柳歌诗选》作品研讨会,我们最近对研讨会有控制,开会比以前要少了,但是柳歌这样的作品是非常重要,比较优秀,是必须要开的,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网是一个新创办的网站,作家协会放到作家出版社,专门跟诗歌建设的网站,创办一年多了,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每天点击率达到30万,注册诗人五六万,这应该在诗歌界也是非常重要的阵地。诗歌网最近连续开展了当代诗人系列研讨会,已经有几次了,今天也是其中一次,每一次我基本都参加。这个活动搞的非常好,在研讨当代的诗人,特别是我们诗歌网推出的一些著名的诗人,我这里非常高兴。
今天柳歌这个诗歌研讨会,我跟柳歌不是特别的熟悉,所以先把诗简介看了一下,一看这个人很熟悉啊,他的一个字跟我的老战友是一样的名字:刘兴永与刘永兴,一字之差!在我当兵的时候,我们部队有一批都是永城的人,他们就是我的老大哥,在我的心目当中非常好的一批战友,在那年我们部队全部解散以后,永城这些战友多次希望我到永城去,几次准备走了都没有走成,所以非常遗憾,今天算是补一课。星期六、星期天的时候在休息的时候,躺在阳台上阳光下学习柳歌的诗集,我一边学习一边想象,我曾经想去没有去的永城,因为柳歌的诗给我增加了很多永城的画面,这是让我想起了我很多战友,他们给我留下永城人的纯朴和真实的感情,我们有二三十年跟这些战友没有见面,但是经常有时候发短信,或者是通电话,能从语言当中感觉到战友的情谊永远是相连的,所以我对永城有一个特别的感情,借此机会表达一下。
在读柳歌这个诗的时候,我就在想2009年开始写,40岁的男人是干什么的?我想40岁的男人这个心灵还有点流浪的感觉,20岁是青春焕发,30岁是30而立,40岁的时候有成功有失败,心灵就有点不太稳定了,就在这个时候你写这个诗歌创作有一定的道理,对于一个男人来说,当我们的情感不知飘向何方的时候,我们这个心灵不太稳定,我们情感就需要找到归宿,这个归宿对于一个作家、文学家来说,自己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自己的归宿点的时候,诗人是容易出来的。诗人大概有几种阶段,第一阶段是青春朦胧的时候,找对象的那个时候写情诗;20岁到30岁,那个时候是拼人生和事业的时候;到40岁游弋;我这个年龄又开始彷徨了,大概是这么几个过程,不一定准确啊。
在2009年,在40岁左右,刚才陈主席也介绍了,柳歌的诗是迸发出来的,因为 你20年前的奋斗过程当中,我完全不知道你的生活经历,我在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回过头看自己人生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于是在这个时候诗人的情感可能就迸发出来了,亚洲太有经验了,你一会儿讲讲,我觉得这个时候的诗歌,一个人,一个男人他的感情迸发这是很好的。
第二个就是对情感的落脚点落在什么地方,我想那个时候爱情并不重要,已经消失差不多了,或者不敢随便爱了,我们的情感就放在我们的文化、血脉当中,对家乡的这种情感,我们现在说乡愁情感的关注、专注,我认为就是一个成熟的开始,所以柳歌的诗从这个时候,他对家乡和故乡的情感容易迸发出来而且写的非常好,在这个时候的诗歌一方面是情景的诗,更多的是内心对生活的感受,另外一方面对家乡的理解,还有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
目前诗歌一方面非常繁荣,我们有这么多好的诗人,比如柳歌这样的优秀的诗人;但是我们作家协会,包括诗刊包括我们诗界对我们活跃在民间,活跃在社会上的诗人的成就认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关注若干几个诗人,或者是若干诗歌的现象,但是对整个中国诗歌现象的发展和诗人的成长的成就是认识不够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对柳歌这样一个在一个地区、一个很小地方成长起来的诗人要给予充分肯定。我知道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出一个人才是那么不容易!我们生活在一个乡村,非常落后非常闭塞小山村,走到北京城是那么不容易,我深深感到我们作家协会对柳歌这样的优秀作家要高度关注和重视。
我还要特别想说,我们文坛,包括我们作家协会包括河南作协,要关注陈主席所说的永城这样文学创作现象,我知道永城文学创作是非常活跃的,你们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不光是诗人,文学创作很活跃,我跟永城好多作家还是蛮熟悉的,所以我觉得永城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好好总结,陈主席你可以非常自豪介绍我们永城文学创作的现象。
柳歌的创作非常优秀,你们都是作家,可以说许多好的判断;我自己阅读柳歌作品时有一种感觉:对一个故乡的认识,情感的专注,我们是可以写出好多好的诗来,我觉得一个诗人,也许我们对整个社会甚至可以放眼世界,这种情感是需要的,把情感放在故乡的土地上,哪怕是一砖一草把它写好,这就是对文化的贡献,这种贡献组成起来就是中国当代的文学,甚至是世界的文学!柳歌在这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我觉得期待着你写出更好更优秀的作品,成为我们中国诗坛越来越红火的诗人,谢谢你,也谢谢永城!

附《文艺报》以及《中国作家网》的报道:
★《柳歌诗选》:活泼清丽的自然之歌
——《柳歌诗选》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来源:《文艺报》Ⅰ 中国作家网 | 刘秀娟 2017年02月28日08:10
去年以来,“新诗百年”纪念活动持续不断,在总结新诗发展经验的同时,以“百年”为坐标检视当下的诗歌创作与传播、探讨诗歌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也是诗人与学者非常关注的话题。为此,中国诗歌网举办了“当代诗人系列研讨”活动,以近一两年来在中国诗歌网上非常活跃的、有潜力的诗人新作为对象,总结成绩,分析得失,为诗人今后的创作提供帮助。2月27日,该系列研讨会的第四场活动“《柳歌诗选》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出席研讨会并讲话。包明德、黄亚洲、张陵、吴思敬、杨志学、刘笑伟、班清河、北塔等诗人、评论家参加研讨。
何建明在讲话中谈到,诗人柳歌年过不惑才开始诗歌创作,起步比较晚,但创作活跃,进步很大,从一名基层的诗歌爱好者,逐渐具有了全国性的知名度。他的出现让我们意识到根植在民间沃土的诗歌力量有多么强大,意识到人民是多么需要诗歌、喜爱诗歌。长期以来,我们对广大的民间诗歌力量关注不够,我们研究当代诗歌、当代文学,不能忽视这些力量,正因为有着如此广泛的民众基础,我们的诗歌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能在新媒体时代获得如此蓬勃的发展。我们不仅仅是关注柳歌,而是应该关注这样一批生活在乡村、城镇的写作者如何成长的问题,向那些注重发现、联系、团结本地写作者的基层文联作协学习,推广他们的经验,真正使我们的诗歌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被人民传颂。


^《柳歌诗选》封面
柳歌原名刘兴永,河南永城人,从2009年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星星》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作品,《端午车过黄河》《一条河流与我背道而驰》《青花瓷及其他》《北京地铁》《唯一躲不开的是生活》等诗作广受好评,是河南近年来比较活跃的诗人。有评论家认为,他的诗富有激情,饱含对生活的憧憬,以一颗敏锐的、悲悯的诗心打量和思索世界,既写下生活的美,又常常因为目睹贪婪与破坏而深深地不安、忧愤,在他笔下,既有活泼清丽的自然之歌,也有愤怒的现代性呐喊。
研讨会上,与会者对柳歌诗作中的“古典情怀”与“自然情怀”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探讨。评论家吴思敬认为,柳歌以自然之子的姿态,拥抱自然、歌颂自然,构建了一个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桥梁。他的诗作中大量地以植物为对象,从梨花、杏花、荷花、玉兰、桃花、石榴、蔷薇、野菊到柳树等等,非常广泛。同时,他对自然天气的变化也非常敏感,他从自然当中悟到了自然提供给诗人的生命和智慧,向自然皈依,构筑起自己独特的心灵家园,在与大自然的交融中获得心灵的平衡。
柳歌的诗歌创作经常使用古典文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普遍使用的意象,和中华传统文学具有强烈的贯通性,但是他又不是单纯地“咏古”,而是将古典文化的某些元素与现代意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典雅而又有爆发力的独特风格。
在肯定柳歌创作成绩的同时,也有多位与会者建议,柳歌今后的创作应该更具宏阔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时代感,在诗歌艺术上作更多的探索和尝试,表达更加精准、有力。


*诗人柳歌
柳歌原名刘兴永,河南永城人,从2009年开始诗歌创作,在《诗刊》《星星》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作品,《端午车过黄河》《一条河流与我背道而驰》《青花瓷及其他》《北京地铁》《唯一躲不开的是生活》等诗作广受好评,是河南近年来比较活跃的诗人。有评论家认为,他的诗富有激情,饱含对生活的憧憬,以一颗敏锐的、悲悯的诗心打量和思索世界,既写下生活的美,又常常因为目睹贪婪与破坏而深深地不安、忧愤,在他笔下,既有活泼清丽的自然之歌,也有愤怒的现代性呐喊。
(祝雪 超侠 张戈)

《北京日报》的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