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冬冬文有感(二)
文/郝龙珠
离霍赴京安顿后,闲来无事,读了冬冬的《宋庄往事(五)——麦收时节》一文,倍觉思绪难复、心情澎湃、手脑齐痒,想把自己的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让众人莫忘农村责任制初始阶段农民在麦收时节一家一户麦收的辛苦。也为从宋庄苦读求学奔湖南的新生代农村文化遗产传承者兼青年作家范冬冬点赞。 有些岁月,过去就是过去了,再也回不来。他有担当有志向有责任感,不放纵岁月随意流逝,珍惜青春年华,勇闯他人难企之路,不比他人优越成就多少,坚信做到努力就好,莫来尘世白走一趟。
他年少时,没条件任性玩耍,亦没有余钱购买零食,常去地里干活或做家务,多少可减轻父母重担。放了麦假,父母麦收很忙,多少人手都不够用,他义无反顾到麦田干活。 麦收日子,他随父母起早贪黑,携带镰刀、麦绳、长尖扁担、暖水壶及干粮,赶着去地里送饭、割麦、收粮。 到了自家地头,他眼望着丰收在望的麦浪,兴奋难耐,无所畏惧的弯腰,一手握镰刀,一手把麦秆,割下放成堆。割得慢,麦茬留得参差不齐,麦秆会有掉落,被父母看见,难免被责怪埋怨几句,他无怨言、不气馁。时间长了,手打血泡,腰背酸痛,胳膊被麦穗毛扎痛。临近中午,太阳曝晒,浑身汗流浃背,酷暑饥渴交加,困乏无力,体力消耗殆尽,只能歇歇干干。看着很少停歇的父母,好像他们不累,如老黄牛似的。为多吃白馒头白面条,吃再多苦也值,坚持割完。
割完麦累了,找个阴凉地,喝口开水,吃口干粮,稍作休息,开始捆扎。抱起一堆堆麦穗秆,放到麦绳上,由父母绑扎成梱,他把地上掉落的麦穗秆捡拾入堆。麦穗秆捆完后,父亲用长扁担挑两大梱,他与母亲各肩扛一小捆,艰难往打麦场奔去。 割下的麦穗秆,需要搬运多趟,有好路的麦田,还可用两轮车搬运。麦穗秆堆成垛,排队等候脱粒机脱麦,若排队家户多,等的时间会更漫长。父母赶回家做饭,他负责照看麦堆,只怕有失遭挨骂,还得观察何时轮上自家。也有不讲理的强行插队者,会引起吵闹。脱粒机是集体或个人购置,按时或按量计租费,各家出人脱麦。脱麦需要三人以上,输送麦穗秆,抖送脱完的麦秆,出麦口接麦粒。劳力少的户,还需找人换工帮忙,换工帮忙,是农忙应急举措,也有个别出钱雇人的。
脱麦很辛苦,人人干的手忙脚乱,遍地麦叶及尘土飞扬,空气污浊,又浑身流汗,个个满身肮脏不堪,口鼻耳处秽物粘的异常难受,形象如煤窑矿工,令见者辛酸心痛。我曾在农村劳动过两年,脱麦场面亲身经历,感同身受。为了夜里脱麦能吃油饼,争着干脱麦活。一顿油饼如此大吸引力,现代人再难体谅和感受。麦子装袋运回家,暂时妥善存放,继续收割地里麦子。 麦收如龙口夺食,大人很忙,吃饭时间无定点,都简单凑合,再苦再难也得坚强,只要能丰产丰收比啥都强。遇连续降雨天气,可能遭灾缺粮。麦收完,赶紧找水泥场地晾晒含水份麦子,晒到可以入缸存放或送粮站售卖。 麦收完,人脸晒黑了,身子累瘦了,体弱者还需休息静养恢复。所收粮食,既是全家人一年主要口粮,也是生活开支必要来源。现实正如唐朝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出了农民辛苦劳动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苦心警示后人,种粮食很辛苦,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他亲身经历父母麦收艰难,愧疚培养他求学成才不易。打拼闲瑕,他惦念家乡父亲、弟弟及亲朋好友,缅怀早已长眠于故土恩深母亲,时时忏悔给父母惹事生非,让他寢食难安又懊悔不已。
梱麦绳一头梆的小木件,农民称“木疙头”。木疙头的制作,要选用槐树榆树的细叉枝,放入柴草烟火堆里熏烤柔软,用细绳将叉枝两头梱扎拉紧合拢,放数天即成。 麦收农具不断演变,开始是镰刀、麦绳、长尖扁担、石碾、木锨、木杈、木耙子、木推板,随后有了独轮推车、两轮人拉车、两轮马拉车,过后又有了机动三轮车、拖拉机、脱粒机、悬挂收割机等。责任制后,家家需自备常用农具,个别机具互相借用,大型机具租用。现在大部分农户使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吐出干净小麦直接装袋,运回晾晒存放。也有将小麦直接存入粮食加工厂,折量分批换回面粉。
小麦麦衣,农村俗称“麦兜子”。麦秆扎成麦垛存放,为了防麦垛遭雨淋变色发霉,用麦兜子与土和成泥,抹在麦垛顶上,所抹泥面可防雨且日晒不裂口,麦秆喂牲口或烧火做饭。 过去农民收麦的老式农具和传统收获方式,是否会失传或成为历史。我认为,有这些从乡尘中走来饱含淳朴乡土气息的农村传统文化传承者详实文字记载,起码能多延长一个时代或一些时日。目前,多数农户租用联合收割机收获小麦,只有部分年长的山民,仍使用老式农具和传统收割方式,许多老式用具已闲置废弃,保存完好的已不多见,日渐消亡成为历史,也许慢慢都会被淡忘。
他铭记乡根,不忘初心,砺志前行。大声疾呼,希望从农村走出去的人,莫忘农民最原始、最辛苦、最淳朴的老式农具和传统生产方式,感念父辈挥汗如雨辛苦劳作,珍惜粮食来之不易。他怀念曾未远离山乡,永远留在故土的母亲。他从山乡幸运走出来了,看到了外面美好风光和大千世界,成了真正城市人。
宋庄村的过去,既享受了煤炭开釆红利,又遭遇环境恶劣之苦,房屋和土地裂缝下沉的煎熬与无奈。国家对釆煤沉陷区山民房产,釆取补偿拆迁,鼓励山民迁离故土。宋庄村民,包括他父亲与弟弟也终将远离故土,选择新的城镇生活。他们再难有机会,感受夏收时节的苦与乐,算幸运,但会遗憾。这就是部分山村走向没落消亡的真实写照。宋庄村民还会回来吗?也许只有逝者,会选择埋回祖坟,永远长眠故土。他的后代,只有逢祭祖日,才会回来祭拜亲人。有心者会回难见村影的老村遗址,瞟上一眼,停足观望,伤心感怀,默默离去,周而复始。曾经的宋庄村民,永远只能有故土,再无故乡。全村人再次全聚,已很难,很难。
他明白,事过境迁,老祖宗留下的不只是遗产,还有压力。面对老祖宗,他义无反顾地为部分山村走向没落消亡鼓与呼,为老式农具和传统收获方式,走向消亡失传遗憾而呐喊。总想着给后辈人留下一点点文字,让后辈们怀念父母曾经的苦难,记住自己的乡根。他做到了,远在天涯思故乡,惟愿乡民福安康。 他在原生态农民家庭,过早品尝到父辈的辛酸苦辣,明白来自山区学校,基础功底差,是他的硬伤。想出人头地,笨鸟先飞,奋力拼搏。高考却失利,落魄的滋味着实难受。痛心疾首,羞赴异地,重新复读。曲沃复读,成了他一生的浓墨重彩,也是他改写命运的跳板福地。他知耻而后勇,头悬梁锥刺骨,像河北衡水中学和安徽毛坦厂中学学子一样,魔鬼式训练学习,争分夺秒背文做题,艰辛奋战苦熬,夜以继日攻艰克难奋发图强,老天总算眷顾于他,幸运闯入大学殿堂。
正是经历磨难砺练,让他变得更坚强执着成熟优秀,知识能量蓄积到丰富多彩,撰文舒发随意神游、遐想、创新,文思构画大开大合。抓紧工余闲瑕,夜夜苦战编写,详实记录下耳濡目染父母辛劳的点点滴滴,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文学佳作。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词语丰富、言之有物、情真意切。没有一丝虚张浮夸,娇柔造作之言。他有真才、有孝心、有担当,才情四溢、能者恒强、惊才绝艳,是有志青年人学习楷模。 他工作稳定后,没有安于平淡工作生活,而是珍惜大好青春年华,不攀比、不懈怠、不莽撞、不瞎折腾,大智惹愚。他低调生活,少宣示当下辉煌与奉献,多展示曾经的经历与过往,更多是怀念与追忆,总是给人带来震憾,把积累的文学才知,发挥得淋漓尽至。他践行着,捕捉生命不凡,点亮生活精彩,人生如此美好,未来无所不能。打破常规,冲破藩篱,勇敢前行,迎接更新挑战。
我为他平凡农民父母,能培养出如此优秀儿子,而羡慕连连。
——2019年12月7日草于北京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