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多公里父爱,从父亲变为母亲的李庆荣
图文/北果
260多公里到底有多远,关乎李庆荣对李晓冶的父爱,绝对不是用距离可以衡量的,他早已成为了1008000个日夜守护的心酸历程。在李庆荣装满了泪水的双眼中,难以言表的情绪,逐渐被岁月磨平。平凡的人经历了人世间伟大的爱与人性的考验和七个春秋的苦楚与煎熬。
再次见到他时,他只说了理解二字,而那个被他理解的人,正是他的妻子。四十九岁的李庆荣满脸沧桑,看上去要比同龄人老很多。

10年前他在外地打工与妻子结识。当时李庆荣觉得自己年龄大了,不打算要孩子,可妻子说一定要生个孩子来作为后半生的依靠。
于是,在这个清贫的农村家庭中,有了李晓冶的到来。最开始一家人其乐融融,孩子刚满周岁时,被诊断患有脑瘫。噩耗犹如晴天霹雳,一时间巨大的压力附之而来。面对责任与孩子未来的所有希望,李庆荣并没有逃避。得知李晓冶病情严重到无法治愈的消息,李庆荣曾在无数个夜晚坐在家门口,彻夜难眠。那时他已经做好了卖房卖地的准备,下决心一定要把孩子的病治好。

孩子患病的第二年里,妻子以回娘家救助为由,从此一去不复返。李庆荣再度遭受心灵上的巨大打击,他曾多次寻找妻子,跪求妻子能够回来,一次次的挫败,一次次的避而不见,令朴实的李庆荣心灰意冷。
在无情的现实与家庭经济窘迫的重创下,李庆荣义不容辞的承担了所有。每当他看见晓冶闪光的双眼向他投来祈盼的目光时,李庆荣的心似乎被揪起一样的疼。稚子无辜,面对残败的人生,李庆荣毅然地挺直了腰梁。这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一个男人的担当,更是对一个生命的尊重。

李庆荣抱着用棉袄包裹的晓冶踏上了寻医之路,在这条艰难险阻的路上,一走就是七年。在这七年当中,李庆荣睡过医院的走廊、卫生间、地板、捡过垃圾、抽过别人抽剩的烟头,吃过别人不吃的剩饭。多了皱纹,轻了体重,但唯独对晓冶的爱从未减过。
医生、病友劝他不要坚持了,面对现实带着孩子回家去。李庆荣决然地坚守信念,等待着奇迹出现。同房的病友三三两两地坚持了三年,四年逐渐出院,唯独李庆荣执守病床七个年头。
白天,他时常背着晓冶去医院的广场练习走路,带晓冶看外面的天空与阳光。夜晚,他给晓冶洗头洗脸,擦脚擦背,讲做人的道理。孩子睡了,他又去水房洗衣服。原本该是一个母亲该做的事情,作为父亲的他全部做到了。

李庆荣用父亲宽厚的胸膛为晓冶遮风挡雨,用母亲的细腻呵护陪伴着这个苦命的孩子。在康复治疗过程中,他以严厉的态度要求晓冶,并对晓冶说:孩子,你要学会坚强,因为未来你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苦难需要你自己独自承担。每次治疗后,看着汗流满面,全身虚脱的晓冶,李庆荣偷偷躲在角落里哭的泣不成声。
病在儿身,痛在父心。七年的光阴在李庆荣的汗水与泪水中逐渐模糊。他不记得自己吃过多少苦,遭过多少罪,受过多白眼。但他却清晰记得晓冶第一次开口叫爸爸,第一次迈步走向他时的情景。短暂的接触中,李庆荣露出唯一的笑容,眼中的泪水漫过他眼角的皱纹,幸福的泪水背后,隐藏了一个男人对生活的辛酸的所有诠释。

2019年12月15日,我再次来到他的家中。一起同行的还有桦甸市大国农业的总经理孙春梅女士,友谊村党支部书记吴祥及村干部李秀萍。孙春梅经理为李庆荣带来了白面和豆油,并带着自己的女儿和儿子,让自己的孩子亲身感受李晓冶和父亲李庆荣在面对困苦生活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两个可爱的孩子和晓冶成为了好朋友,并把自己的零花钱亲自交到晓冶手中。
热泪盈眶的热心村干部李秀萍给晓冶带来了新书包,文具盒,铅笔和玩具。晓冶握着李秀萍的手,一声声地叫着阿姨,让在场的每个人潸然泪下。

晓冶是缺少母爱的孩子,当他见到来看的阿姨们,便情不自禁地与她们亲近。他拿着新的铅笔盒挡着自己半张脸,不好意思的笑着。可爱天真,内心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与感激。
在第一篇文章《妈妈,今年我九岁了,你还记得我的样子吗》发出后,先后接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全国各地的网友纷纷献出爱心。
今天,室外的温暖零下18摄氏度。李庆荣的家中洋溢着爱的温暖,我们到来时,他正在厨房烧火做饭,干净的灶台下面火烧的正旺,大铁锅里冒着淡淡的热气。寒冬里炙热的碳火犹如李庆荣对生活燃起的希望。窗台下的君子兰精神焕发地挺起向上的叶片,淡雅而坚毅。

君子如兰。李庆荣正如那盆兰花,在寒冷的冬天里拼搏向上。学校马上放寒假了,李庆荣准备假期带晓冶回医院,继续做康复治疗。
生命需要不断地呵护,爱要继续扩散。寒门故事,即将开启新的征程。咫尺天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
李庆荣联系方式:吉林省桦甸市桦郊乡友谊村蘑菇园子一社
联系电话:13134325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