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钩沉)
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十三)
笔者昨天所写的《蔡一鸣的诗路历程(四十二)》,有一个重大错误,文中提到:“大约1934年初秋,蔡一鸣告别家乡又开始北上”,而且提到“在途中写了一首七绝《夜读》”。这都是笔误。因为蔡一鸣当时还在家乡温州,而且为当时温州文坛办了一件大事,直到1936年才离开故乡。
蔡一鸣在1963年自己编就的《香白诗存》的序言中曾经说过:“1935年编有《红尘诗选》。”这究竟怎么回事呢?笔者在撰写这系列文章时,当时没有看到过这本诗选,后来其女儿蔡军给我寄来了一本复印本,读后才恍然大悟,也才知道了蔡一鸣在其诗路上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在《红尘诗选》序言中蔡一鸣说:“二十三年(1934)秋,倦游归里,适李国栋徐世康二同志先后接办《浙瓯日报》,拟于红尘副刊内,另辟诗选一栏,商诸于予,嘱为担任。
予以岁月悠悠,山川寂寂,借吟事以消傀儡,计亦良得。
一年以来,承海内骚坛先进暨诸友好,嘉章时颁,美不胜收。篇幅增光,至深感谢!
际此发行元旦特刊之时,将平时登载之古今体诗并词,凡六百余首中,择其尤者,汇为一集,即名之曰《红尘诗选》,以殿其后。
惟自愧不敏,不敢谓主持风雅,仅以编者之立场,从事收辑,并冀于明年元旦,得续刋第二集,则以此推进,积成巨帙,或以我邦文献,有所贡献。愿本报同仁,其共勉焉!
沧海遗珠,在所难免,大雅君子,幸祈谅之。
二十五年(1936)元旦香白蔡一鸣谨识”
《红尘诗选》作者共有34人,粗略计算其中诗121首,词12阕。作者绝大部分是永嘉(今温州)人,少数是平阳、瑞安、乐清人,个别是绍兴和如皋人。其中收入蔡一鸣诗9首,列如下:
《二月十五日为璧君三十初度寄此以寿》(此诗收入《香白诗存》(以下简称诗存)时,题为《二月十五日为碧君内子三十初度寄此以寿》);
《会昌湖泛舟》(原题收入诗存);
《喜潘思白归里》(此诗收入诗存时,题为《早春喜潘怀素教授归里》);
《感怀》,(原诗收入诗存);
《纳凉排汗》,(原诗收入诗存);
《偶兴》,(未收入诗存);
《十五夜望月有怀李百年东京》,(收入诗存时,题为《十五夜望月有怀李士豪东京》);
《赠幼民》,(收入诗存时,题为《陈幼民自海上归诗以赠之》);
《秋夜不寐》,(未收入诗存)。
诗选中,许多人是蔡一鸣的好友,如夏承焘、王惠荃、谷寅侯、林泉邨、陈仲陶等。
蔡一鸣在《红尘诗选》的序言中说是1934年秋归里,然而在诗存中《还家后感怀》中有句:“春花正烂漫,堤柳复依依。”可见他是当年春天时回的家,两者说法不一,由于没有可靠的资料,笔者也无从考证,蔡一鸣究竟是什么季节回家的。另外诗存序中是讲1935年编《红尘诗选》,然而诗选序的落款时间是1936年元旦,可能是蔡一鸣记错了日子。
蔡一鸣在《红尘诗选》中还寄望“明年元旦,得续刊第二集”,然而第二年发生了日军大规模“七七”事变的侵华战争,蔡一鸣即将奔赴抗日前线了。
2019.12.15.夜
简介:古梁,原名邬浩良。民间文史学者,现任中华明招文化学术委员会委员。
